什么是“循环经济”

什么是“循环经济”

一、何谓“循环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汤欣月,吴聪,朱怡清[1](2021)在《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循环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为降低循环设计产品的视觉廉价感,激发民众对循环设计产品的购买欲。文章将循环设计研究定位于生活美学视域,通过概述生活美学基本理念和循环设计意蕴表现,总结剖析生活美学下循环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素及所要遵守的设计原则。得出改良循环设计产品在民众心中形象的有效方法。该方法可为循环设计理论形态应用于现实生活提供参考。

王作全[2](2019)在《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保障研究》文中指出青海省根据生态型、资源型省情及其青海省的战略地位、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部署,适时提出了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战略目标,并加快了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循环经济立法规划、对立法本身的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先行区战略思路的推进存在法制化进程缓慢、法制化水平较低等突出问题。从进一步深化对青海循环经济法制化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编制循环经济专门立法规划,构建青海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提高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法制化水平。

戚建刚,兰皓翔[3](2019)在《“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之反思》文中认为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国内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诉求,难以证成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由于误用比较法研究方法,郭文在与中国第一代环境法"比较"基础上归纳的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显着特征缺乏说服力。因虚构假设条件与曲解立法原意,郭文主张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向域际法拓展的观点是错误的。因将自我发展演化机能与基于该机能的结果相混淆,郭文得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向独立性、自足性发展的观点是不足信的。由于无视行政主导治理机制是贯穿中国环境法发展的"红线"之事实,郭文主张主体合作和规则共治的治理机制作为环境法体系开放性发展前提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由于没有新证据来证明环境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与自然冲突,因而郭文是在重复一个已经被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否定了的观点。研究中国环境法发展问题所持的学术立场应当与法学研究方法相勾连,在规范、实证和价值层面的研究均需要遵循相应规则。

龙蒙[4](2019)在《论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规制》文中指出商品包装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承载着保护商品、便于销售、便于运输、引导说明、广告营销等功能。但是不少商家为了追逐利益,生产的商品包装超出包装基本功能,表现在包装层数过多,包装空隙率过大、包装材料价值过高。生产者将包装成本附加到消费者身上,不仅扰乱市场价格,还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更为严重的是,过度包装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包装废弃物更是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对限制过度包装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坚持问题导向,从过度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入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我国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制度构建。力图为完善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法律制度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论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是阐述过度包装的基本概念。首先阐述过度包装的定义、分类,其次分析了过度包装的成因和危害,然后提出限制过度包装的必要性。论文第二部分,是限制过度包装的合法性论证。首先是对限制过度包装合法与否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否定说是从民法私权至上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角度论证过度包装不合法;肯定说是从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原则等角度论证限制过度包装合法;最后,通过综合两种观点,得出结论:限制过度包装,发展绿色包装是包装行业的必然方向。论文第三部分,是梳理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先梳理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后梳理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技术标准。最后概括分析我国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法律制度的不足。论文第四部分,是借鉴国外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制度。首先是梳理欧盟、韩国、日本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其次从中抽象出具体的法律制度,例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最后分析这些法律制度对我国限制过度包装立法的借鉴意义。论文第五部分,是探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对策。从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专门法律、细化相关标准方面,提出建议和措施。

黎智慧[5](2019)在《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是关于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目标是保障与改善民生,那么推进能源可持续性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动力和引擎。然而,现阶段中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供需矛盾尖锐,已难以适应未来能源发展需要。摸清当前中国能源消耗特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质量和效益,不仅关乎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速度与效益,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延续。因此,破解能源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意义的研究主题。十六大以来,政府相继颁布了众多环境规制政策。尤其到十九大,环境规制政策更是作为了政府一种重要调控举措。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环境激励约束机制,也已被政府视为实现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在考虑能源价格、能源消耗结构及其他变量作用的前提下,重点就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整体剖析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探索性地构建了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并就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展开实证检验。(1)研究的主要内容:1)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三个关键词作为研究主题,就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分类。然后,对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综述。运用数理推导方法,尝试构建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直接与间接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2)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基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与马尔可夫链法阐释中国能源消耗的特征,区域差异分解与时空演进。其次,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的收敛机制进行检验。最后,对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成因进行识别。3)中国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的实证分析。基于本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环境规制影响能源消耗的既有研究,使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直接影响效应与间接影响效应,运用情景模拟方法测算了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净效应。(2)研究的主要结论:1)能源消耗量在全国与东、中、西部地区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能源消耗的总体基尼系数基本呈倒“U”型关系,地区间差异是导致能源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基本维持在54.5%左右;从长期来看,不同能源消耗类型间跨区转移的概率极小,预期未来中国能源消耗水平的演化将呈现中、低端强化与高端弱化的趋势;全国能源消耗的多极分化趋势显着,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差异的成因主要上源于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变化。2)理论分析中,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存在直接与间接两种传导路径。在直接传导路径下,无论处于完全竞争市场还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环境规制的实施均能有效抑制能源消耗。在间接传导路径下,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变量再作用于能源消耗。政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将有助于激励厂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却难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量。3)实证分析中,在直接传导路径下,随着环境规制力度的增强,经济型与监督型环境规制的“倒逼效应”更多地得到显着体现,而法规型环境规制的节能效应并不明显且出现了“绿色悖论”现象。在间接传导路径下,由经济型、法规型与监督型环境规制产生的“回弹效应”而引致的能源需求量大于由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能源节约量,集中表现为一种抑制效应。在分地区检验中,法规型与监督型环境规制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对能源消耗的直接影响集中体现为“倒逼效应”。经济型、法规型与监督型环境规制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均产生了显着的“回弹效应”。情景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净效应都为负。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拟从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管控能源消耗总量,构建跨地区节能协同机制与强化节能技术的供给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此外,针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向。

王慧湘[6](2016)在《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文中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的复兴与光大,也是对中国现实生态难题的概括与解答,更是对世界未来生态发展方向的期待与预测。此种生态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弘扬中国道家和儒家优秀传统,兼具面向世界的全球化眼光,从而赋予中国生态文化观以现代化内涵:在时间维度上,从节约资源到治理污染再到清洁能源,以节约、治污、清洁为核心范畴;在空间维度上,从原生状态到自在状态再到自为状态,以天然、环保、文明为核心范畴;在时空结合上,从低碳经济到循环经济再到美丽经济,以低碳、循环、美丽为核心范畴,与时俱进和全方位地展开生态目标布局。

刘顺[7](2016)在《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文中指出在生产要素全球流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时空境遇下,生态危机已经成为跨越国家、民族和超越意识形态的世界性“显问题”。针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讨,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中,当下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域最为活跃的旗舰人物之一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秉持的是“资本逻辑根源论”,也即他认为站在全球视野上考量,镶嵌着逐利最大化内核的资本逻辑,构成了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对于他这一鲜明的论断,国内外学界有着诸多论争,赞同者有之,质疑者也不在少数。诚然,学界的不同声音,往往又能成为我们继续研究和深化认知的新起点。众所周知,资本批判是马克思本人终其一生最主要的理论工作。因而,把评价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置放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视域下来展开,无疑是有着深刻意义的。马克思在资本批判中透射出深邃的生态洞见,尽管生态批判不可能成为他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中心任务。马克思对资本的功用和增殖“两大法则”、生产和消费“两种强制逻辑”、客观的“一种社会权力”等展开了富有历史洞察力的深邃生态批判。福斯特被视作一位重要的马克思“追随者”。他作为发掘并重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一位重要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因其坚定的社会主义情怀和秉持着对资本逻辑的激烈生态批判精神,在学界展露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他对资本逻辑秉持四重生态批判。其一,自然资本化是资本增殖逻辑无限性的“生态神话”,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自然资本化是一种“经济简化论”、商品拜物教的流变形态、致使社会-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其二,“杰文斯悖论”归来表征出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的“生态幻象”,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技术观仍是契合资本增殖原则的经济理性,但却悖逆生态理性;其三,随着“罗德戴尔悖论”的回归,作为最大公共财富的自然生态势必遭遇着挤压,因为私人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公共财富的减少,制造自然生态的稀缺性来契合资本的增殖逻辑,成为增加私人财富的惯用手段,最终的结果是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其四,生态帝国主义肆虐全球,本质上反映出资本增殖逻辑空间化的生态政治霸权,在掠夺资源和转嫁污染中追求资本积累的最优化。以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维度,来检视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后者既有理论贡献,也含理论局限。理论贡献包括:围绕资本逻辑挖掘并丰富《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理论、挖掘劳动价值论的生态蕴含即对不区分“财富”和“价值”的批判、阐发“踏轮磨房”资本积累批判的生态意蕴即对马克思资本增殖原则批判的拓展、主张社会正义运动与生态革命相结合即摆脱资本宰制走向“普遍自由”;理论局限包括:遮蔽马克思资本历史作用的二重性而过度锁定资本的生态破坏性、含混马克思资本逻辑的空间化而过度地把矛头对准资本主义国家、模糊马克思摆脱资本宰制的路径而过度地关注生态革命。在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问题上,“以马克思检视福斯特”,提炼出后者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局限,不但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规避非批判性“以西解马”,而且对提升马克思思想自身包容性和时代性也颇有裨益。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把握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仍蕴含着借鉴意义。这种借鉴,既有理论层面上的意义,也有实践层面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也同样存在着丰富和充实。倡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经验”,主要包括适度发展自然资本而非不分阶段地盲目消灭资本、重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调性而非过度地依靠生态建设手段、主张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统筹论而非生态环境至上论。厘清这一点,有助于规避在研究包括福斯特生态批判思想在内的西方理论过程中之简单化“以西解中”倾向,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李佐虎[8](2013)在《“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化工”新学科》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与生态灾难,只因在庞大的工业社会生产力系统内,未形成相对独立的物质闭路循环流,致使"工业文明"不可持续。能否真正实现工业物质流人工闭路循环?如何实现?在技术经济上是否切实可行?本文就刚刚诞生的"生态化工"(Eco-Chemical Engineering)新分支学科进行初步的探讨。

卢风[9](2012)在《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文中指出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若干教条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判。它摈弃了事实与价值的截然二分,援引自然科学成果论证建构了一种全新的伦理学。但它尚未触及现代性的深层信念——独断理性主义。唯当彻底摈弃了独断理性主义的完全可知论和知识统一论时,我们才会敬畏自然、保护地球。吸纳了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合理成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它将指引我们摈弃科技万能论,超越物质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陈炘[10](2009)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之立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相关概念考查为出发点,比较国外先进的回收利用立法实例,参照本国现实状况以及回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通过对最新颁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分析,从我国相关立法的沿革探讨对于电子废弃物回收立法的特点与不足,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笔者归纳出,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应该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施生产者延伸责任为立法的核心内容,在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划分各自的责任承担范围,共同构建一套完整的回收处理体系。其次,通过对国内相关立法的回顾,归纳出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原则性立法,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综合法律,以《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下位专项法规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法律法规体系。再次,通过对《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分析,归纳出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的不足之处,试图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对此予以完善。要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确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地认识“废弃物”,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确立政府引导、扶持和市场推进相结合的思想,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在生产环节,要求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全程控制防治污染,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种生产“废料”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提倡环境友好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要求尽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法和次数,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对仍具有使用价值但被废弃的物品进行修理续用而不是频繁更换,更不能随意丢弃。在实践立法中,要求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现“废弃物”多极资源化和资源闭合式良性循环。

二、何谓“循环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谓“循环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循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生活美学
    (一)生活美学缘起。
    (二)生活美学的内涵。
二、循环设计之意蕴表现
    (一)何谓循环设计。
    (二)循环设计的表现形式。
        1. 模块再循环。
        2. 体验再循环。
        3. 意义再循环。
    (三)循环设计实现方式。
三、生活美学下循环设计要素分析
    (一)材料循环利用。
    (二)结构设计巧妙。
    (三)功能复合样式多变。
四、生活美学下循环产品设计原则分析
    (一)美观性。
    (二)适用性。
    (三)经济性。
结论

(2)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化进程梳理
    (一)实现循环经济法制化发展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青海依法推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成效
        1. 初步确立了法制化推进的指导思想
        2. 制定了诸多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3. 出台了多部全面部署循环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政策文件
        4. 制定了若干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部门规章
三、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存在差距
    (二)缺乏完整的立法规划
    (三)对立法本身重视不够
    (四)缺乏循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法规体系
    (五)未建立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
四、提升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化水平的对策
    (一)深化对法制化意义的再认识——夯实法制化推进的思想基础
    (二)编制科学的立法规划——确保法制化推进的蓝图
    (三)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法律制度——循环经济法制化发展的主要依靠
五、结语

(3)“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之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之反思
    (一)环境法代际更替中的“历史必然性”含义之界定
    (二)对郭文关于形成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历史必然性内容之反思
        1.对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因素之分析。
        2.对国内环境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诉求的因素之分析。
二、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显着特征”之反思
    (一)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之反思
    (二)对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之反思
        1.关于环境伦理观从个体主义转向整体主义之观点。
        2.关于价值目标从代内关怀转向代际关怀之观点。
        3.关于实践功能从被动抑负转向主动增益之观点。
        4.关于治理机制从单向的行政命令模式转向双向的主体合作和规则共治模式之观点。
三、对“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发展趋势”之反思
    (一)对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域际法拓展观点之反思
        1.第一项证据因虚构诸多假设条件而无法推出郭文自身的结论。
        2.第二项证据因曲解立法原意,误解相关概念而无法支撑郭文的结论。
    (二)对基于增益功能的独立性、自足性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主体性规则建构思维”的观点。
        2.关于“以复杂适应性为特征的自我发展演化机能”的观点。
    (三)对治理机制转向中的系统开放性发展与日益本土化发展观点之反思
        1.关于将治理机制转向作为环境法体系开放性发展前提的观点。
        2.关于将中国环境法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定位于人与自然冲突的观点。
四、代结束语:研究中国环境法发展所持的学术立场

(4)论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过度包装概述
    1.1 过度包装的概念
    1.2 过度包装的分类
    1.3 过度包装的成因
        1.3.1 市场的需求
        1.3.2 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
        1.3.3 法律法规不健全
        1.3.4 电子商务的发展
        1.3.5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1.4 过度包装的危害
        1.4.1 严重浪费资源
        1.4.2 严重污染环境
        1.4.3 损害消费者权益
        1.4.4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第二章 限制过度包装合法性分析
    2.1 否定说
        2.1.1 私权优先原则
        2.1.2 意思自治原则
        2.1.3 所有权绝对原则
    2.2 肯定说
        2.2.1 生态文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2.4 民法绿色原则
        2.2.5 企业社会责任原则
    2.3 综合说
第三章 我国目前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梳理
    3.1 我国目前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
    3.2 我国目前限制过度包装的标准
    3.3 我国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存在的缺陷
第四章 国外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制度略考
    4.1 国外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
        4.1.1 欧盟
        4.1.2 韩国
        4.1.3 日本
    4.2 国外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制度
        4.2.1 标准控制制度
        4.2.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4.2.3 抵押金制度
        4.2.4 侵权救济制度
    4.3 国外限制过度包装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第五章 限制过度包装的对策
    5.1 制定限制过度包装的专门法律
        5.1.1 限制过度包装立法指导思想
        5.1.2 相关法律术语界定
        5.1.3 在法律中确认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1.4 法律责任
    5.2 细化相关包装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5)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环境规制
        2.1.2 技术创新
        2.1.3 能源消耗
    2.2 基础理论
        2.2.1 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2.2.2 能源经济相关理论
        2.2.3 技术创新相关理论
    2.3 文献评述
        2.3.1 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耗:直接传导效应
        2.3.2 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耗:间接传导效应
        2.3.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分解、时空演进与收敛性
    3.1 引言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方法
        3.2.2 数据说明
    3.3 中国能源消耗的地区差异及其分解
        3.3.1 中国区域能源消耗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中国能源消耗地区差异的分解及其来源
    3.4 中国能源消耗分布的时空演进
        3.4.1 中国分地区能源消耗的分布动态
        3.4.2 中国能源消耗的内部动态变化与稳态分布
    3.5 进一步验证俱乐部收敛的存在性
        3.5.1 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设定
        3.5.2 空间相关性分析
        3.5.3 中国省际能源消耗的空间收敛性检验
    3.6 中国能源消耗区域差异的成因识别
        3.6.1 能源的内生演变:技术创新
        3.6.2 能源的外生冲击:环境规制
    3.7 本章小结
4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机理分析
    4.1 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直接影响机理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设定
        4.1.3 最优耗竭路径分析
    4.2 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路径的间接影响机理
        4.2.1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4.2.2 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机理
    4.3 本章小结
5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设计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变量设置
        5.2.3 数据来源
        5.2.4 估计方法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5.3.2 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效应
        5.3.3 分地区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效应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内生性处理
        5.4.2 特殊省区的干扰
        5.4.3 替换因变量
        5.4.4 情景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
        6.1.2 环境规制的确有助于实现节能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
        6.2.2 管控能源消耗总量与构建跨地区节能协同机制
        6.2.3 强化节能技术的供给与理性看待技术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生态文化观的涵义
    (一)何谓中国现代化生态文化观
    (二)何谓道家生态文化观风骨
    (三)何谓儒家生态文化观文脉
    (四)何谓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真传
二、习近平生态文化观的特征
    (一)资源节约型特征
    (二)环境友好型特征
    (三)美丽中国型特征

(7)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出场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总体研究现状
        (二)学界的争论焦点与简析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资本逻辑
        (一)学界的现有观点
        (二)本文的界定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资本“两大法则”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功用法则的逆生态性
        (二)增殖法则的逆生态性
    二、资本“两种强制逻辑”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生产强制逻辑的逆生态性
        (二)消费强制逻辑的逆生态性
    三、资本“社会权力”批判的生态之维
        (一)资本社会权力拜物教与自然界的被边缘化
        (二)资本社会权力的贪婪性与工人生存环境的恶化
        (三)资本社会权力的空间化与自然异化的普遍性
        (四)资本社会权力的垄断性之生态后果
第二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四重生态批判
    一、“自然资本化”:资本增殖逻辑无限性的生态神话
        (一)自然资本化:一种“经济简化论”
        (二)自然资本化:商品拜物教的流变形态
        (三)自然资本化:致使“社会-自然”新陈代谢断裂
    二、“杰文斯悖论”归来:资本逻辑宰制下技术的生态幻象
        (一)“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并非减少而是增加资源消费量
        (二)“杰文斯悖论”凸显:对西方经济学家技术观的批判
    三、“罗德戴尔悖论”回归:作为最大公共财富的自然生态遭遇挤压
        (一)“罗德戴尔悖论”:公共财富与私人财富的反比例对立
        (二)“罗德戴尔悖论”回归的方式:资本增殖逻辑与制造自然稀缺
        (三)“罗德戴尔悖论”回归的实质: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
    四、生态帝国主义:资本增殖逻辑空间化的生态政治霸权
        (一)生态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新阶段
        (二)生态债务:生态帝国主义的核心特征
第三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理论贡献与理论局限
    一、理论贡献: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生态维度之拓展
        (一)围绕资本逻辑:挖掘并丰富《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
        (二)挖掘劳动价值论生态维度:对不区分“财富”和“价值”的批判
        (三)“踏轮磨房”批判的生态意蕴:对马克思资本增殖原则的拓展
        (四)主张正义运动与生态革命结合:摆脱资本宰制走向“普遍自由”
    二、理论局限:对马克思资本批判核心精神之偏离
        (一)遮蔽马克思资本历史作用二重性——过度锁定资本的生态破坏性
        (二)含混马克思资本逻辑的空间化——过度聚焦资本主义国家
        (三)模糊马克思摆脱资本宰制的路径——过度关注生态革命
第四章 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理论借鉴意义
        (一)资本逻辑的反生态倾向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资本逻辑的文明化趋势与以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化
        (三)资本逻辑的运行与资本逻辑的扬弃和超越
    二、实践借鉴意义
        (一)自然资本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杰文斯悖论”中的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罗德戴尔悖论”中的公私财富关系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帝国主义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丰富和发展
    一、中国实践:聚焦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二、以中国实践检视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
        (一)理论贡献:直指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二)理论局限:模糊“资本逻辑肇始生态问题”的具体性
    三、“中国经验”对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之丰富
        (一)适度发展自然资本而非不分阶段地盲目消灭资本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调性而非过度地依赖生态建设手段
        (三)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统筹论而非生态环境至上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化工”新学科(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质闭路化学循环的理论依据
二."酸碱联产"的独特性, 工具性与经济性
三、“化学腐植酸”的独特性, 工具性及经济性
四、“生态化工”两个新技术范式的互补性与完备性
五.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
结语

(10)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之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相关概念及国外的立法背景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何谓"电子废弃物"
        二、何谓"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二节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立法背景及现状
        一、国外电子废弃物管理的立法背景
        二、国外电子废弃物立法现状
第二章 发达国家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经验介绍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第一节 欧盟
        一、立法概况
        二、立法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德国
        一、《循环经济与废物清除法》
        二、《电子电器设备的使用、回收与有利环保处理法》(简称ElectroG)
    第三节 日本
        一、《特种家用电器循环法》
        二、费用管理券制度
    第四节 荷兰
        一、NVMP回收处理系统
        二、ICT回收处理系统
    第五节 其他国家及地区
        一、台湾地区
        二、美国
        三、比利时
    第六节 对我国的借鉴
        一、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
        二、立法体系构建
第三章 电子废弃物立法的指导思想与核心内容
    第一节 循环经济理论框架下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是规范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的指导思想
        二、电子废弃物立法是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EPR原则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的核心内容
        一、生产者延伸责任(EPR)理论
        二、生产者延伸责任是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核心内容
第四章 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电子废弃物立法体系
        一、我国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的背景
        二、我国电子废弃物立法现状
        三、立法建设中的特点
    第二节 分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特点
        一、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二、集中处理和"资格准入"制度
        三、不包含“旧货”(又称“二手货”)的意义
        四、设立专项处理基金
        五、责任划分
        六、技术创新进步是不二的选择
    第三节 探讨《管理条例》的不足之处
        一、处理与回收轻重并举
        二、发挥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政府应担负更多的责任义务
        四、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四、何谓“循环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循环设计研究[J]. 汤欣月,吴聪,朱怡清. 设计, 2021(07)
  • [2]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法制保障研究[J]. 王作全.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5)
  • [3]“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之反思[J]. 戚建刚,兰皓翔.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论商品过度包装的法律规制[D]. 龙蒙.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5]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耗[D]. 黎智慧. 重庆大学, 2019(01)
  • [6]论习近平的生态文化观[J]. 王慧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 [7]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下福斯特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思想评析[D]. 刘顺.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8]“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化工”新学科[J]. 李佐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05)
  • [9]整体主义环境哲学对现代性的挑战[J]. 卢风.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9)
  • [10]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之立法研究[D]. 陈炘. 华东政法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什么是“循环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