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之痛——写于“世界湿地日”之际

湿地之痛——写于“世界湿地日”之际

一、湿地之痛——写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世界各国都积极变革、共同走绿色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共同体”责任,揭示出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生态共同体的运行规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能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治理理论相结合的重大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它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造一个追求生态利益、承担生态责任、实现生态共治共享的“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是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与建设全球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美丽的清洁世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问题研究,共分七个部分,包括六章以及结论: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的内容旨在交代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与述评已有国内外文献成果,在此基础上,明确选题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和具体研究方法,概括选题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概念辨析与内涵解读。本章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等选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展开理论辨析;其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相关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最后,本章在绪论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并确证了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溯源。本部分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生态经济理论两个层面,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所涉及的主要议题,以理论溯源的形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为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本章论述了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并指出我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践过程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及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活动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第五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现状分析。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特别点明了我国基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而后对推动实现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深刻影响到每个国家的生态福祉。国际社会应积极达成共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全球协同治理,进而实现生态合作共赢。本章将从弘扬全球生态合作治理理念、形成全球生态协同治理机制、促进全球生态共赢模式、提供中国方案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现路径。论文最后为全文总结。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提炼全文的观点结论。本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生态治理理论相结合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更是有效遏制并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

赵明霞[2](2019)在《论环境权的实现模式 ——从价值到制度的逻辑》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源上看,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反映了生态资源的有限性问题,更反映了人类在利用自然环境上的失序问题。也可以说,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生态的有序性和有限性,与人的需求和行为、关系的无限性和无序性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的有序性和有限性是其事物的本性,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调整人的行为和关系出发。不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组织还是个人,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在探索如何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路径。上世纪7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观和人权观的推动下,环境权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文件之中。对于环境权的价值和意义,国际社会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环境权是“公众在安全、健康和良好环境中生活,免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权利”,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发展利益的重要手段,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梳理多年来关于环境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发现环境权的理想性与工具性双重内涵之间存在明显的疏离,它依然处于一个比较边缘化的状态。虽然学者对环境权的理论研究视角多元,但视角之间缺乏一种整合性和系统性的求实态度,而在实践中,各国的环境权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给环境权进一步发展的营养素材也是有限的。环境权依然是“在理论上可取、实践上难以操作”的权利类型。如何认识环境权,明确其现实价值和意义,这是破解所有问题的关键。反思之,权利的意义不是在于宣示,而在于对现实发挥切实的指引力,人权更是如此。权利的实现,其重心不仅在于权利所代表的价值和利益得到权威的认可,也在于被权威认可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并为主体所实际享有。追溯根源,环境权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促进环境保护、配置环境利益、调整社会关系的本质要义不容否认。环境权的价值和根本任务在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更新”和“制度建设”双重变革。环境权的实现就是要求公民能够切实享有安全、健康和良好的环境品质,并且这一权利能够得到法律保障、社会尊重和国家保护。然而,变革之路并非坦途,因此环境权的实现也是社会内部各种因素之间博弈并走向平衡的过程。本文从人权法学的视角,探析环境权的实现逻辑,并相应的构建环境权实现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运用法律、道德原理,实现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合作共赢机制。论文除了导论和结论的基础论证外,将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梳理环境权的研究和发展进程。总结环境权的发展背景、理论探讨、国际组织及世界主要国家环境权的实践现状,提出环境权的研究需要务实的态度将其付诸实施,而其价值在于对社会关系和制度的引导。第二章,探讨环境权的人权属性构造。环境权作为人权的属性体现在环境权的内涵、外延和效能上。环境权是人类享有安全、健康和良好环境品质,免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权利,具有促进环境保护、维护环境利益和调整社会关系的本质要义,其主体、客体和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权属性。第三章,探索环境权的实现路径。作为人权的环境权,其法律实现和社会实现的途径都至关重要。首先环境权应在作为社会基本规范的法律中得到体现;其次环境权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表现为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公众等积极采取行动,履行职责义务,推定环境相关制度的实施;而环境权的实现最终在于塑造人格,塑造一种理性的规范意识和秩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第四章,分析影响环境权实现的主要外部因素。环境权的实现并非“真空操作”,必然受到特定时空条件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状况、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等现实条件不仅影响具体的环境品质,而且也决定了各国、各区域或群体为实现环境权而采取的不同途径和制度设计重心。第五章,构建环境权实现的机制体系。社会制度建设及其内部的有机衔接是环境权实现的关键环节。以国际环境公约为指导,以当代环境权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构建完整的环境权利调配、保障、救济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机制体系。第六章,作为对法理分析的实践延伸,以我国国情为基础,探索环境权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状况。环境权的价值及其实现目标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具有现实的契合性。在总结我国相关有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回顾和梳理我国环境权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机制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何显红,汪勇,苏俐[3](2017)在《馆企合作共建“湿地·候鸟”数据库》文中指出项目拟根据现有已公开的湿地、候鸟资料等,自建5个相关数据库,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市民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保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进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卢星星[4](2017)在《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构建生态文化是解决全人类生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的强大的精神保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的文明素质提高,坚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等几大课题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生态文化及农村生态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和分析,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进行阐释和界定,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现代生态文化思想的理论根源,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概括梳理得出了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的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主要写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通过对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任务及当前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论述,为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第三部分是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做出的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分析,涵盖了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建设成果、发展优势、建设困境及成因,对生态旅游和西咸一体化对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带动作用进行了说明,指出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治理、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不足,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农村物质文化扭曲、制度文化缺失、精神文化匮乏;最后一部分以第三部分提出的原因分析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分别从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从规章制度、组织管理、政策投入、科技人才四个方面着力,为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雷永怀[5](2015)在《保护河北省湿地资源 托起京津冀美好明天——写在第十九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2月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我们的未来"。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好湿地资源。当前,在全国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形势下,保护好河北省湿地更显得意义重大。湿地是"淡水贮存库",全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是"水资源调节器",在涵养水源、补充地下

王海洋[6](2014)在《加强湿地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写在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农业,一起成长的伙伴"。湿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和农业是一起成长的伙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好湿地资源。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湿地是"地球之肾",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

韩伏彬,石宝军[7](2012)在《衡水湖湿地生态建设“四护”策略构想》文中认为根据对国内湿地生态研究文献的整理,以衡水湖为个案,总结出湿地生态建设"四护"策略,即湿地生态政策上的"拥护",行动上的"救护",发展上的"养护",情感上的"守护"。"四护"策略包含有具体延伸性的措施或手段,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构成湿地生态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

武甲[8](2012)在《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及景观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湿地通俗来讲就是指分布于城市区域的各类湿地,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范围的不断扩大,湿地资源被破坏性的开发利用,已面临着逐步退化的威胁,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研究、加强保护迫在眉睫。城市湿地公园营建是国家对湿地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式,提高湿地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又为人们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既符合湿地分类保护原则,也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保护和开发是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两者既紧密联系又矛盾对立: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的生态环境是湿地资源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而单一的只保护不开发不适合中国地少人多、人口密集的国情,所以应当提倡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当开发。通过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地同时又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相关基本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在城市湿地公园设计领域,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规范性和可行性都有待提高,因此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景观开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研究和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环境生态学、行为学、建筑学和园林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以长治市湿地公园为依托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景观开发做了详细研究和探讨,整体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湿地与城市湿地、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思考,为后文的论述和展开打下基础。其次,从城市湿地公园营建的前期分析与评价、总体的规划思路、生态恢复和营造、以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独特性等方面,详细分析研究了营建模式、营建原则、控制要素、营建技术、功能分区和基于生态旅游的湿地公园规划方法等,研究总结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景观开发的理论与思路。最后,将理论融于实践,对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及景观开发做出了一个可行性的概念规划,从实际案例设计出发,对怎样从生态保护出发、将生态保护与景观开发协调并重,从而营建生态景观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全面论述。

吴萍[9](2012)在《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多次教育改革的进行都是围绕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的,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心理会有很大的变化,加之学校、家庭过于强调升学率,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又不知如何解决。使得中学生发展受到阻碍,身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凸显,更好的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综合考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因素的情况下,分析了学生身体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状况,从学生营养健康、情感道德、人际关系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职业角色的形成等方面,结合教材知识体系,分别论述了教师在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与哲学思辨法,从理论上分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现今学生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教师作用现状与分析,最后从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论述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并将研究结果与一线教师探讨形成访谈结果。论文有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论述时代发展、我国课程改革、社会、生物学科等几个方面对加强教师作用的要求;第二部分是理论探讨,对本研究中初中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后又分别从身体、认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同时对教师作用认识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了从我国古代学者的言论中分析教师作用的看法,及从我国多次教育课程改革分析了教师作用的认识和国家对教师作用的演变,最后对本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研究的意义包括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作用发挥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现阶段中学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对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的论述及对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对教师作用的教育价值方面、作用内容等方面对教师作用进行分析,就现有教学条件对学生发展状况的约束进行分析,同时看到了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者缺乏协调与配合限制了学生发展。第五部从学生身体发展、情感道德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职业角色形成等四个大的方面去探讨教师作用的具体内容。第六部分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第七部分结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学生身体发展、情感道德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职业角色形成等四个大的方面,并结合教材知识体系,有效发挥教师作用。同时,生物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张媛[10](2010)在《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文中指出城市绿地既有自然地理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是城市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游憩和文教的场所,美化城市环境,提供避灾的场地,保护、延续、展示城市的文脉等功能。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提出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探索各类城市绿地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增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为今后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论文认为现代教育正在逐步由满足公众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向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方向转变,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是城市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论文总结了我国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变化过程,并从教育面向的对象、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教育活动的内容等三方面对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分类。论文根据城市绿地中教育活动内容将绿地教育分为四大类:一是利用城市绿地的环境和场地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播,教育内容主要是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二是城市绿地中的历史文化主题教育,展示和宣传城市的历史文脉;三是通过城市绿地中的教育促进公众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美学修养;四是通过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促进公众的社会道德,加强其社会、集体与国家意识,保持公众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关系。论文重点研究了城市绿地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和方法,认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三个层面开展工作。首先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从宏观的角度,为城市各绿地确定性质、类型和主题,其次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在各种以专类公园为主的专题性园林绿地中围绕教育活动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教育内容融合到园林绿地的设计中,通过景物塑造达到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的目的。第三是利用城市绿地的场地和空间,开展各种性质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第四是利用依托于城市绿地中及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媒介的传播作用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最后论文通过对美国芝加哥植物园、金门大桥国家公园克利菲尔德中心和约赛米蒂国家公园等实例分析国外利用城市绿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城市绿地教育活动和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湿地之痛——写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地之痛——写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1.2.2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基础的相关研究
        1.2.3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政策实践的相关研究
        1.2.4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保护与治理研究的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基本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人类命运共同体
        2.1.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主要内容
        2.2.1 共同承担
        2.2.2 协同治理
        2.2.3 生态共赢
    2.3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3.2 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可行性
第三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溯源
    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3.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3.1.2 西方人类中心论
        3.1.3 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
    3.2 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理论来源
        3.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进程
    4.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基础
        4.1.1 构建生态文明政策制度体系
        4.1.2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
        4.1.3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4.1.4 建立中国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4.2 参与国际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2.1 致力于全球环境污染治理
        4.2.2 参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
        4.2.3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4.3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生态合作提供中国方案
        4.3.1 搭建“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合作平台
        4.3.2 主动开展国际多边合作
        4.3.3 “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日益成熟
        4.3.4 积极开展生态援外培训
第五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现状透视
    5.1 中国参与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成就
        5.1.1 初步形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模式
        5.1.2 在国际生态治理中显现中国姿态
        5.1.3 进一步推动了国际生态合作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的挑战
        5.2.1 全球生态合作理念尚未完全构建
        5.2.2 全球生态环保顶层设计不合理
        5.2.3 生态共赢模式没有有效建立
        5.2.4 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智慧没有充分展现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对策
    6.1 弘扬全球生态协同治理理念
        6.1.1 呼吁全球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6.1.2 引领各国协商共渡危机
        6.1.3 树立一致的生态保护目标
    6.2 完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顶层设计
        6.2.1 开展国际生态环境合作调查
        6.2.2 进行科学全球生态保护规划
        6.2.3 实行全球范围的生态保障措施
    6.3 构建生态合作共赢导向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模式
        6.3.1 形成各个国家的生态合作联动效应
        6.3.2 发挥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合作优势
        6.3.3 推动生态治理体系法治化
    6.4 提供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的中国方案
        6.4.1 完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6.4.2 总结中国绿色发展模式的特征
        6.4.3 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论环境权的实现模式 ——从价值到制度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第一章 环境权的发展考察
    第一节 环境权的生成理路
        一、时代背景
        二、现实条件
        三、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环境权的理论探讨
        一、必要性讨论
        二、确定性讨论
        三、可行性讨论
    第三节 环境权的实践探索
        一、国际社会的实践
        二、主要国家的实践
    第四节 环境权的反思与启发
        一、理论局限
        二、实践不足
        三、权利实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境权的人权属性证成
    第一节 环境权的本质要义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保护环境生态利益
        三、调适环境社会关系
    第二节 环境权的基本构造
        一、主体
        二、客体
        三、内容
    第三节 环境权的主要特征
        一、权利与义务相一致
        二、公益与私益相统一
        三、防御与合作相结合
    第四节 环境权的关联性辨析
        一、环境权与生存权
        二、环境权与健康权
        三、环境权与发展权
        四、环境权与财产权、人格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权实现的规范体系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理论视角
        二、主要原则
        三、阶段分解
    第二节 从应有到法定:环境权的法律规范
        一、环境权的“正当性”
        二、权利入宪
        三、规则建构
        四、程序保障
    第三节 从法定到实有:环境权的制度规范
        一、环境权的“可行性”
        二、国家保护
        三、社会尊重
        四、公众维权
    第四节 从实有到应有:环境权的文化规范
        一、环境权的“普适性”
        二、生态秩序
        三、环境人格
        四、生态习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权实现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条件
        一、经济水平
        二、增长方式
        三、产业结构
    第二节 社会治理结构
        一、政府管理
        二、社会自治
        三、市场调配
    第三节 现代法治状况
        一、法律规范
        二、法权结构
        三、法治素养
    第四节 传统价值观念
        一、单一的物质主义
        二、过度的个人本位
        三、狭隘的局部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权实现的机制设计
    第一节 环境权的配置机制
        一、权利基准
        二、环境优先
        三、服务均等
    第二节 环境权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公开
        二、公众参与
        三、公共管理
    第三节 环境权的救济机制
        一、司法救济
        二、社会救济
        三、行政救济
    第四节 环境权的发展机制
        一、法制绿色化
        二、文化多元化
        三、环境社会化
    第五节 国际合作共治机制
        一、国际环境规范框架
        二、共同有区别的责任
        三、共享性的交流对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环境权的中国场景
    第一节 环境权实现的理想架构
        一、环境权与天人合一
        二、环境权与环境治理
        三、环境权与生态文明
    第二节 环境权实现的现实面相
        一、环境权的法律规范现状
        二、环境权的制度规范现状
        三、环境权的文化规范现状
    第三节 环境权实现的阻却因素
        一、环境法治未完成全面转型
        二、经济发展未达到历史拐点
        三、政治共识未制定践行方案
    第四节 环境权实现的机制优化
        一、政策提升机制
        二、法制实施机制
        三、社会参与机制
        四、教育引导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馆企合作共建“湿地·候鸟”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1 湿地概况
    1.1 国际湿地公约
    1.2 湿地的定义
    1.3 湿地的分类
    1.4 湿地的功能
    1.5 国际湿地日
2 候鸟概况
    2.1 定义
    2.2 分类
    2.3 迁徙路线
        2.3.1 候鸟迁徙形式
        2.3.2 迁徙路线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3.1 湿地与候鸟关系
    3.2 研究内容
        3.2.1 深圳主要湿地
        3.2.2 深圳主要候鸟
    3.3 研究意义

(4)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2 农村生态文化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农村生态文化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2.1.2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
        2.1.3 农村生态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2.2 生态文化思想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
    2.3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2.3.1 有利于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2.3.2 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的转型发展
        2.3.3 有利于建设美丽农村和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
3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总体思路
    3.1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3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3.4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
        3.4.1 构建生态文明价值体系是当务之急
        3.4.2 着力发展生态文化事业是必由之路
        3.4.3 实施生态文化全民行动是战略之举
4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4.1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具体措施
        4.1.1 打造生态型居住环境
        4.1.2 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工作
        4.1.3 加快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4.1.4 着力建设农村生态文化
    4.2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4.3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发展优势
        4.3.1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4.3.2 西咸一体化发挥带动作用
    4.4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困境及成因
        4.4.1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困境
        4.4.2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困境的成因分析
5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5.1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5.1.1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
        5.1.2 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制度化
        5.1.3 加强生态宣传教育
    5.2 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5.2.1 完善规章制度
        5.2.2 加强组织领导
        5.2.3 强化政策支持
        5.2.4 依托人才科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衡水湖湿地生态建设“四护”策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政策上的“拥护”
2 生态行动上的“救护”
3 生态发展上的“养护”
4 生态伦理上的“守护”

(8)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及景观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湿地与城市湿地
    2.1 湿地与湿地公约
        2.1.1 湿地的定义
        2.1.2 湿地公约
        2.1.3 湿地的类型
        2.1.4 湿地的分类方法
        2.1.5 湿地研究的发展历程
    2.2 城市湿地
        2.2.1 城市湿地的概念
        2.2.2 城市湿地的特征
        2.2.3 城市湿地的功能
        2.2.4 城市湿地目前的状况
    2.3 城市湿地资源的保护
        2.3.1 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原则
        2.3.2 湿地资源的保护内容
第三章 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
    3.1 相关概念与定义
        3.1.1 公园的解释
        3.1.2 国家公园的概念
    3.2 湿地公园概述
        3.2.1 湿地公园的定义
        3.2.2 湿地公园的宗旨与要素
        3.2.3 湿地公园与其他湿地景观区的区别
    3.3 城市湿地公园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
        3.3.2 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景观开发的思路
    4.1 分析与评价
        4.1.1 区位分析
        4.1.2 现状分析
        4.1.3 湿地公园旅游的资源评价
    4.2 总体规划思路
        4.2.1 湿地公园规划指导思想
        4.2.2 湿地公园规划目标与定位
        4.2.3 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
        4.2.4 湿地公园的基本规划原则
    4.3 湿地公园的生态恢复与营造
        4.3.1 生态保护的功能分区
        4.3.2 廊道与水陆系统
        4.3.3 水体景观恢复
        4.3.4 湿地公园物种保护
    4.4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4.4.1 景观分区及景点规划
        4.4.2 路线组织
        4.4.3 设施规划
        4.4.4 湿地公园道路系统规划
        4.4.5 其他基础设施规划
第五章 长治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景观开发
    5.1 分析与评价
        5.1.1 城市概况
        5.1.2 区位分析
        5.1.3 自然环境资源现状分析
        5.1.4 人文风貌分析
        5.1.5 内外交通道路状况分析
        5.1.6 综合评价与对策
    5.2 总体规划思路
        5.2.1 规划主题
        5.2.2 规划依据
        5.2.3 规划理念
        5.2.4 规划原则
    5.3 长治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与景观的恢复
        5.3.1 基于生态恢复的功能分区
        5.3.2 生态恢复方向
    5.4 长治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规划布局
        5.4.1 总体布局与结构
        5.4.2 分区及主要景观规划
    5.5 道路交通规划
        5.5.1 交通流线规划
        5.5.2 入口区域设置
    5.6 植物景观规划
        5.6.1 规划原则
        5.6.2 树种选择
        5.6.3 功能分区树种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1.3 当今社会呼唤教师作用的加强
    1.4 教师作用发挥是生物学科的内在要求
2 理论探讨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初中生的概念及内涵
        2.1.2 学生发展概念
    2.2 教师作用认识
        2.2.1 我国教师作用的认识
        2.2.2 教师作用的演变
    2.3 理论基础分析
        2.3.1 认知发展理论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
        2.3.3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2.3.4 需要层次理论
        2.3.5 多元智能理论
        2.3.6 人文教育观
        2.3.7 创新教育理论
        2.3.8 生涯教育理论
3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3.2.1 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3.2.2 有利于教师作用发挥
        3.2.3 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3.3 研究的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访谈调查法
        3.3.3 哲学思辨法
4 现状与分析
    4.1 研究现状与分析
    4.2 中学生发展现状与分析
    4.3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与分析
    4.4 教师作用现状与分析
        4.4.1 对教师作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
        4.4.2 教师角色未彻底转变
        4.4.3 教师作用缺乏多角度的整合
        4.4.4 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
        4.4.5 教师过度作用有碍学生发展
        4.4.6 缺乏对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认识
        4.4.7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缺乏协调与配合
5 生物教师的作用
    5.1 在学生身体方面的作用
        5.1.1 营养健康教育
        5.1.2 生殖教育
        5.1.3 性道德
    5.2 在学生情感道德方面的作用
        5.2.1 生态环保教育
        5.2.2 生态道德教育
        5.2.3 人际交往的发展
        5.2.4 榜样引导作用
    5.3 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作用
    5.4 在学生职业角色方面的作用
6 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
    6.1 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6.2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访谈调查分析
    7.3 不足之处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1.1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1.1.2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
        1.1.1.3 城市居民的闲暇
        1.1.1.4 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
        1.1.2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1.2.1 我国历来注重环境的"教化作用"
        1.1.2.2 现代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减退
        1.1.2.3 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革新
        1.1.2.4 加强教育与城市绿地的交叉研究
    1.2 研究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教育与教育技术
    2.1 教育
        2.1.1 教育的概念
        2.1.1.1 教育的词源
        2.1.1.2 教育的定义
        2.1.2 教育的基本要素
        2.1.3 我国的教育目的
        2.1.4 教育的类型形态
        2.1.4.1 自然教育
        2.1.4.2 社会教育
        2.1.4.3 家庭教育
        2.1.4.4 学校教育
        2.1.5 教育技术
    2.2 现代教育的特点
        2.2.1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2.1.1 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
        2.2.1.2 教育的民主化
        2.2.1.3 教育的个性化
        2.2.1.4 教育的信息化
        2.2.1.5 教育的国际化
        2.2.2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2.3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
        2.3.1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的概念
        2.3.2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的特征
        2.3.2.1 学习和受教育的平等性特征
        2.3.2.2 在空间上的开放和时间上的终生性
        2.3.2.3 具有生活性的特征
        2.3.2.4 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发展性的特征
        2.3.2.5 从现实性上讲,具有理想性的特征
        2.3.2.6 具有极强的主体性特征
        2.3.3 城市绿地是现代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3 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
    3.1 城市绿地及其功能作用
        3.1.1 城市绿地概念
        3.1.2 城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
        3.1.2.1 城市绿地是绿色基础设施
        3.1.2.2 城市绿地具有休闲游憩功能
        3.1.2.3 城市绿地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3.1.2.4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3.1.2.5 城市绿地的文化教育功能
        3.1.2.6 城市绿地具有防灾避灾的功能
    3.2 城市绿地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其发展演变
        3.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绿地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3.2.1.1 注重文化休息功能的阶段
        3.2.1.2 强调经济生产的阶段
        3.2.1.3 重商业游乐功能阶段
        3.2.1.4 强调休闲游憩的阶段
        3.2.2 城市绿地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3.2.2.1 城市绿地是社会生活的载体和窗口
        3.2.2.2 城市绿地是文化事业的载体和表演场
        3.2.2.3 城市绿地是促进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
4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对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理解
    4.1 古代社会对城市绿地"教化作用"的认识
        4.1.1 政治教化、收买人心
        4.1.2 宣扬礼仪,尊崇孝道
        4.1.3 劝课农桑,发展农业
        4.1.4 官民同赏,以修教化
    4.2 现代意义"公园"肇始时期
        4.2.1 公园与"游学"传统的融合,学游合一
        4.2.2 现代文明与民主思想的反映
        4.2.3 良好环境的感化教育,移风易俗
        4.2.4 纪念公园中的爱国教育
        4.2.5 利用公园的场地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
    4.3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认识
        4.3.1 城市绿地为政治目的服务
        4.3.2 城市绿地为文化教育服务
        4.3.3 城市绿地为生产服务
    4.4 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绿地与教育
        4.4.1 城市绿地建设走了"商业化"的弯路
        4.4.2 弱化公园的综合功能,强化造景艺术和休闲功能
        4.4.3 突出城市绿地的休闲功能
        4.4.4 城市绿地关注生态环境建设
        4.4.5 欧美园林的西风东渐,文化教育再次脱节
    4.5 对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再认识
5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分类及其内容
    5.1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分类方法
        5.1.1 依教育活动面向的对象分类
        5.1.2 依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进行分类
        5.1.2.1 通过景物塑造传达教育内容
        5.1.2.2 通过文字解说系统展开教育内容
        5.1.2.3 通过视听媒体展示教育内容
        5.1.2.4 课堂讲授的形式
        5.1.2.5 举办主题性参与活动
        5.1.3 依教育活动的内容分类
    5.2 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内容
        5.2.1 不同类别的城市绿地与教育活动的关系
        5.2.2 城市绿地传播科学知识
        5.2.2.1 城市绿地中的科学教育
        5.2.2.2 城市绿地中的自然知识教育
        5.2.2.3 城市绿地中的地理知识教育
        5.2.2.4 城市绿地中的工程技术教育
        5.2.2.5 城市绿地中的生态环境教育
        5.2.3 城市绿地是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5.2.3.1 历史文化在城市绿地中的重要作用
        5.2.3.2 城市绿地中历史文化教育的内容
        5.2.4 城市绿地对公众个人的身心塑造起重要作用
        5.2.4.1 城市绿地中的健康教育与体育
        5.2.4.2 城市绿地中的人际交往教育
        5.2.4.3 城市绿地中的艺术与美学教育
        5.2.4.4 城市绿地中的情感与心理教育
        5.2.5 城市绿地促进公民个体与群体的联系
        5.2.5.1 国防与爱国主义教育
        5.2.5.2 宗教及信仰
        5.2.5.3 社会公德与遵纪守法教育
        5.2.5.4 公共安全教育
6 城市绿地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
    6.1 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绿地的性质和主题
        6.1.1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
        6.1.2 广东省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
        6.1.2.1 市域范围内湿地公园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
        6.1.2.2 主城区公园绿地体系规划
    6.2 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展示教育的内容
        6.2.1 专题性园林绿地教育内容的规划设计
        6.2.1.1 专题性园林的特点是体现教育功能的优势
        6.2.1.2 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6.2.1.3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6.2.1.4 以游乐休闲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6.2.1.5 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性园林绿地设计
        6.2.2 城市绿地内体现教育功能的主题性景点塑造
    6.3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6.3.1 根据绿地的特色开展的主题活动
        6.3.1.1 结合特色景物开展的主题活动
        6.3.1.2 结合绿地特点开展的教育讲堂
        6.3.2 利用绿地的空间开展的主题活动
        6.3.2.1 节日系列庆祝活动
        6.3.2.2 自发的群体性活动
        6.3.2.3 季节性主题游园活动
        6.3.2.4 临时性文化宣传活动
        6.3.2.5 主题性系列游赏活动
    6.4 通过宣传媒介达到教育的目的
        6.4.1 解说牌
        6.4.1.1 绿地解说牌的位置
        6.4.1.2 绿地解说牌的形式
        6.4.1.3 绿地解说牌的内容
        6.4.1.4 防灾系统的解说牌
        6.4.2 宣传印刷品
        6.4.3 视听媒体
        6.4.4 网络
    6.5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教育活动
        7.1.1 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概况
        7.1.2 植物园内开设的教育课程
        7.1.2.1 教育学习中心
        7.1.2.2 芝加哥植物园的约瑟夫.瑞根斯坦学校(Joseph Regenstein Jr. School)
        7.1.3 植物园中的图书馆
        7.1.4 植物园中的寓教于景
        7.1.4.1 在植物园景观中感受到的教育内容
        7.1.4.2 植物园的科普牌示
        7.1.4.3 植物园的宣传图册和网站
        7.1.4.4 植物园与高科技公司的合作
        7.1.5 植物园中开展的公众活动
        7.1.5.1 环保活动
        7.1.5.2 书画、雕塑类展览
        7.1.5.3 夏季音乐会
    7.2 美国金门大桥国家公园克里菲尔德中心的教育活动
        7.2.1 克里菲尔德中心概况
        7.2.2 克里菲尔德中心开展的教育活动
        7.2.2.1 一般活动、季节性活动和展览
        7.2.2.2 青少年的学习类
        7.2.2.3 学校类活动
        7.2.2.4 团队活动
    7.3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教育活动
        7.3.1 青少年教育规划项目
        7.3.2 "发现约塞米蒂"教育项目
        7.3.3 现场体验教育项目
        7.3.4 教育项目的实际应用
8 结语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湿地之痛——写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研究[D]. 杨帆. 吉林大学, 2020(02)
  • [2]论环境权的实现模式 ——从价值到制度的逻辑[D]. 赵明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馆企合作共建“湿地·候鸟”数据库[J]. 何显红,汪勇,苏俐.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7(05)
  • [4]咸阳市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 卢星星.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5]保护河北省湿地资源 托起京津冀美好明天——写在第十九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J]. 雷永怀. 河北林业, 2015(01)
  • [6]加强湿地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写在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J]. 王海洋. 河北林业, 2014(01)
  • [7]衡水湖湿地生态建设“四护”策略构想[J]. 韩伏彬,石宝军.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2(02)
  • [8]长治市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及景观开发的研究[D]. 武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9]初中生物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D]. 吴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10]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 张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湿地之痛——写于“世界湿地日”之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