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周观点

双周观点

一、双周·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谈火生[1](2021)在《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研究——以全国政协第2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政策过程视角出发,讨论人民政协在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推动政策有效落实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以此为窗口来观察人民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独特作用。在议程设置阶段,人民政协的代表人士吸纳机制有助于推动前瞻性议题进入党和政府的政策议程;在政策选项的准备阶段,人民政协的群体代表机制有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阶段,人民政协的直通车优势可以保障协商和决策的有效衔接;在政策的执行阶段,协商式监督有助于推动高效的政策执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的四条政策建议,即提前介入议程设置、探索开展平行协商、适时调整界别设置、创新协商式监督的方式方法。

李珊珊[2](2021)在《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党制度是人类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共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全新概括,其中具有两大主体,一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二是作为参政党的八个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概念,民主党派是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而参政党的称谓则是一个具有集体含义的政治名词,彰显了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它突破了西方政治学对“政党”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新型政党制度是一个系统性构成,参政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角色定位的规范化程度,及其与其他结构性要素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型塑作用。因而以参政党为视角对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需要从要素分析系统、从部分考察整体,这与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可以借鉴其角色、结构与体系的分析模型,将参政党角色定位于组织、制度与治理三个层面,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参政党与执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体系中的结构性互动,以及参政党的角色功能向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的转化,从而形成从参政党视角出发考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框架。参政党的三种角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参政党只有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建构规范化的制度,进而充分发挥治理功能;其次,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也为参政党组织的良性发展,及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保障;再次,随着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的不断深化,又反过来对其组织建设和制度设置的规范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在新型政党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同时其自身的规范化进程也深刻影响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模式,使后者呈现出平稳渐进、合作共识的总体特征。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包括组织模式、制度模式与治理模式三重要素。在组织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的互动遵循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形成了非竞争性的组织关系,具有非对称性的组织特征。在制度模式上,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权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执政—参政”的制度模式,在政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制度模式,在社会层面的互动形成了政治协商的制度模式。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全方位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中,形成了“嵌入式”治理的模式,具有一主多元的权力配置格局,以及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政策优化机制。从总体上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型特征,其中执政党领导合作,参政党协同参与,有效提升了治理绩效。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包括体系效能、过程效能与政策效能三个维度。参政党自身具有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利益综合、社会服务与政策反馈等功能,它与执政党互动则形成了政治沟通、科学决策、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等功能。这些功能维系着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提升了该制度的效率与稳定性,充分展现了该制度治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政策效果。尽管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显着的制度优势,但它在结构运作与能效发挥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而参政党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规范。鉴于外在的环境的复杂多变,新型政党制度尤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运行效能、增强适应能力,从而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董鹏林[3](2021)在《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政协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唯一由界别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性质定位和功能优势都需要依托界别才能得以良好实现。界别是组成人民政协的基本单位,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在中国制度体系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制度意义。随着新时代国家治理复杂性的日益增长,基于界别组成的人民政协具有应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日益增长问题的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彰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不断赋予人民政协新定位新使命,开始深度挖掘人民政协界别制度所蕴含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步骤,提出了界别优化的问题,足见人民政协界别问题的重要性。既然人民政协界别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什么其仍面临社会影响力偏弱,社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呢?其原因是复杂的。由此,从其生成演进的历史进程、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面临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来全方位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界别相关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界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学术界在中共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撑的基础上,采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组织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对界别问题进行了丰富的深具启发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为实现界别进一步优化,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发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化界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资源。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人民政协界别问题仍存在认识不清、论述不透,解释力不足的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制度比较方法等方法,对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演进、面临的不足与优化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强调系统全面的同时也注重针对性,以此来加深社会对人民政协界别制度价值和制度优势的认识和理解。具体而言,论文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价值、国内外关于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首先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如职业代表制、统一战线、协商民主、人民政协以及界与界别等几个概念,为认识界别问题提供良好的理论视角;其次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产生的政治上的包容性、设置上的平等性、组织上的精英性与运行上的协商性等几方面特征。之后论述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有助于政治吸纳、政治社会化以及政治协调等方面的功能。这就对人民政协界别有了一个直观和整体的认识与印象。第三章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如统一战线思想、政党理论、人民政协思想与人民民主思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如和同思想、中庸思想、仁政思想和天下为公思想等。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基于人民政协界别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制度产物的学术判断,将在鸦片战争后产生的“合群”思想作为人民政协界别制度开始萌发的起点。由此可分为,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2012),快速发展阶段(2012至今)等四个阶段,这表明了界别制度的内生性。其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与酝酿而厚积薄发的演进过程,是中国人民的重大制度创造,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制度意义,同时具有世界性的意义。第五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本章是由第四章衍生出来的,是对第四章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深入分析,主要分析了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也就是推动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动力;界别历史演进的主要趋势与主要经验。以此为认识界别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奠定基础。第六章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不足与优化路径。主要论述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包括社会影响力不足、界别设置重叠交叉、界别委员身份认同感不强、界别履职实效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优化界别的主要原则,要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吸纳性与代表性、扩大政治参与和实现政治稳定三个方面的张力,将这些张力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界别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界别优化的具体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调整与优化政协界别设置,改善界别委员结构与履职效果,建立健全界别履职常态化机制平台等几个方面优化策略。本文的创新观点有:一是提出人民政协界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制度成果,是对各类民主制度实践经验的集大成的结果。二是人民政协界别呈现出差序结构,具有政治社会化、政治吸纳与政治协调的功能。三是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是在统战逻辑、资政逻辑和社会逻辑等三重逻辑的互动共构之下实现的。总之,本文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工具来系统研究人民政协界别,丰富了人民政协界别的研究成果,为推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宋子昕[4](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提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王倩倩[5](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马学强[6](2020)在《新时代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问题研究 ——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和思想观念变化,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主体系作为现代国家最为基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其制度建设及完善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改革目标意义重大。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民主形式之一,凭借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参与性,在整合社会利益、促进民主监督和提升决策效率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切实保障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功效。但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包括其制度缺乏刚性和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推动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建设,积极构建程序合理、机制完善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参与渠道、价值共识和群众基础。从协商民主的分析视角出发,通过对协商民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割,以“主体——客体——形式——程序——结果”为五维分析框架,运用协商民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治理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具体而言,本文明确界定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及制度化的基本内涵,梳理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的自发起步、曲折发展、渐进发展、全面推进四个阶段。目前,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中存在协商主体地位不平等、协商内容不明确、协商形式不稳定、协商程序不规范以及协商结果落实机制欠缺等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认为政治协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协商议事规则不完善、以及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制度空间和制度环境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进一步推进的现实条件。为此,我们要通过调适参与协商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明确具体化的协商内容、创新制度化的协商形式、构建规范化的协商程序、落实实效化的协商成果等重要举措,不断的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

贾巧[7](2020)在《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途径及可能机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1979-2018年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估算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视热源,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频谱特征,重点揭示了高原大气热源的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特征及传播途径,同时探讨了夏季高原大气热源QBWO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子。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以10-20天的QBWO为主,并且QBWO的前3个EOF主模态反映了其沿纬向传播的两条不同途径。一条是自东向西传播,这主要是由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低频环流的活动表现为大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环流从我国东北经青藏高原至亚洲西部的自东向西传播,当移近高原时迅速增强,当西移离开高原时,其强度明显减弱;另一条是自西向东传播,这主要是由于从欧洲南部经青藏高原至东亚沿岸的正负相间的异常波列的东传而引起的。该波列在高原东西两侧的移动规律有所差别:90oE以西,波列向青藏高原移动的过程中增强,在高原上空增幅达到最大;90oE以东,高原东部的异常环流稳定维持半个周期,当被高原西部不断增强的异常环流连通后便迅速减弱东移,高原东部异常信号转换符号,开始反位相的循环。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BWO在纬向传播的过程中,高原上空、高原南侧以及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等地区的降水都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此外,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QBWO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率,其异常变化与前期冬季(1月份)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变化有密切联系。前冬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冷,有利于夏季高原大气热源QBWO的偏强;反之,当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夏季高原大气热源QBWO更易偏弱。

张凯宁[8](2020)在《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关于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的舆论屡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纷纷刊发专题评论,对“5+2”“白加黑”的现状进行直接批评,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亟需引起重视。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机关对各类工作没有界限标准,不管轻重缓急,一切围绕领导意图和喜好,形成了各种“过度超时加班”。本文以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为例,在对国内外加班问题现状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调研,获得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研究发现,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的加班现状较为普遍,有91%的干部每周都要加班,发现省直机关公务员的年龄与回家加班情况之间差异性显着,40岁以下公务员群体回家加班频数明显较40岁以上群体要高;单位类型指标与加班天数、加班频数指标之间差异性显着,与周休息日指标之间差异性极显着,政府部门公务员群体周均加班天数、周末加班情况明显较多。公务员群体加班主要问题集中在家庭关系日渐紧张、身体发出亚健康信号、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空间压缩等方面。笔者通过总结加班问题背后现象和深层次的原因,从工作机制、反对形式主义、提高个体能力水平和推动制度落地执行等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党政机关应树立起正确的工作导向,追求工作的实质性成效,改变“唯时长论”的工作作风;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以加班论英雄,不追求考核的可视化、数量化。社会与家庭方面应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机关组织支持、构建增强社会支持、帮助建立家庭支持。机关公务员群体方面,应优化工作技巧、增强个人技能水平、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谈心谈话、丰富文体活动质量和水平,降低加班工作带来生理、心理方面双重的压力。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胡夕春,罗志国,张晓伟[9](2019)在《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紫杉类抗肿瘤药物是目前抗肿瘤领域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全球多癌种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1]。近年来,各国学者们通过改变给药模式、药物组合方式或剂量等,探索紫杉类药物最佳临床治疗方案,其中最为显着的成果即为剂量密集化疗。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肿瘤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次

叶政佳[10](2019)在《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工作的流程再造研究》文中提出组织一词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标、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相互协作,有意识结合而成的团体或集体。一个团体或集体成立当初,各系统、各模块之间的业务活动是一个未经实践验证的,一个理想化下的团队结构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系统、各模块之间的流程运作逐步紧密,加之企业要发展,业务活动量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思的组织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实际生产偏离组织计划,从而导致执行力不足、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影响企业生存。要使这种现象被改变,管理者们应根据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以组织变革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进而使企业获得竞争活力与生机,因此业务流程再造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逐步应运而生。由于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工作近期线网规模扩大、业务量增多,近2年来员工数量由1992人增加到3104人,车辆及其辅助设备增加了近1倍,不同车间的同工种设备维护保养作业标准不一致、车辆架修工序之间衔接不紧密以及地铁车辆检修工作辅助性设施设备作业计划的申报、审批等流程因作业临时变更增加工作难度,使施工作业计划与实际生产产生偏离,计划难以兑现,固有的车辆检修模式不适应组织机构,由此陷入执行低下、人力成本高的困境。从问题出发,本文从组织结构上对Y地铁车辆检修工作的业务模块进行归类分析,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展开研究。针对车辆日常的检修业务,从修程模式进行维修周期的优化,地铁车辆检修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修的组织结构,从而优化修程周期关键要因,达到流程再造目的;针对车辆架修业务,通过计算机进行车辆架修生产规划求解,找出车辆架修人力成本最小时各工序对应的最小时间和最少人数,形成部分新的组织,通过流程设计,达到流程再造的目的;针对车辆设备设施维护使用业务,使用现有信息技术协助异地请销点、计划施工流程流转,通过信息化传达业务活动中的信息,优化原有调度办公地点的固定、纸质流程流转缓慢等现象,提升业务流转效率。经过分析车辆检修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流程再造巩固生产活动流程,形成新的流程。重塑后的流程,职责、分工明确,简少了生产活动业务流程成本,生产业务从输入经过业务流程活动到输出效率提升,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也为流程再造理论在我国地铁行业的实际应用中增添了新的案例。

二、双周·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周·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研究——以全国政协第2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策过程:观察人民政协的重要视角
二、典型案例:全国政协第2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三、代表人士吸纳与前瞻性议程设置
四、群体代表机制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五、“直通车”保障协商与决策的有效衔接
六、协商式监督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
七、政策建议: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

(2)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对中国新型(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状况
        三、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何谓参政党
        二、何谓新型政党制度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困难与不足
第一章 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参政党视角的形成
        一、政党制度研究的西方路径
        二、中国政党制度的既有解释
        三、参政党: 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的新角度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缘起与发展
        二、本文对结构-功能主义的借鉴
        三、角色定位、角色互动与功能转化: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参政党角色定位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变迁
    第一节 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及其规范化发展
        一、作为组织的参政党
        二、作为制度的参政党
        三、治理中的参政党
        四、参政党三种角色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变迁
        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党制度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党制度的健全与制度化
        四、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参政党角色规范化对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二、新型政党制度变迁中执政党与参政党的角色定位
        三、参政党角色规范化与新型政党制度变迁关键节点的契合
        四、参政党文化建设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意义
第三章 参政党和执政党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体系
    第一节 组织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模式
        一、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二、组织关系——非竞争性
        三、组织特征——非对称性
    第二节 制度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模式
        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执政-参政
        二、政党与政党关系——多党合作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政治协商
    第三节治理角色的互动与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一、嵌入式治理——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机制
        二、一主多元: 治理主体的权力分配机制
        三、协商整合: 治理过程的协同互动机制
        四、科学民主: 治理绩效的提升机制
    第四节 参政党与执政党互动下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
        一、合作型: 新型政党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
        二、参与型: 参政党在新型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定位
        三、参政党政治参与对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结构的塑造
第四章 参政党功能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效能
    第一节 体系维持: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系效能
        一、政治录用: 参政党的人才吸纳效应
        二、政治沟通: 参政党与执政党的党际交流
        三、政治社会化: 参政党的文化传播
    第二节 治理优化: 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及政策效能
        一、利益表达与聚合: 参政党的利益整合作用
        二、政策制定与实施: 参政党对决策科学化的推动
        三、职权行使、社会服务与政策监督: 参政党的政策输出与反馈功能
    第三节 参政党功能转化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积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特点
        二、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巩固效应
        三、参政党对新型政党制度过程与政策效能的优化作用
第五章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参政党角色缺位及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
        一、参政党角色规范化的不足
        二、参政党自身的结构性瓶颈
        三、参政党的功能局限
    第二节 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国内社会环境的压力
        二、国际局势的影响
    第三节 参政党视角下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化路径
        一、在执政党领导下完善参政党建设
        二、完善政党协商机制与新型政党制度合作型制度结构
        三、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与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效能
        四、增强参政党与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适应性
结语
    一、理论价值
    二、治理价值
    三、民主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价值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内涵
    2.1 人民政协界别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代表制
        2.1.2 统一战线
        2.1.3 人民政协
        2.1.4 协商民主
        2.1.5 界与界别
    2.2 人民政协界别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上的包容性
        2.2.2 设置上的平等性
        2.2.3 组织上的精英性
        2.2.4 运行上的协商性
    2.3 人民政协界别的结构与功能
        2.3.1 人民政协界别的差序结构
        2.3.2 人民政协界别的主要功能
第3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1.1 统一战线理论
        3.1.2 政党理论
        3.1.3 民主政治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的相关思想
        3.2.1 统一战线思想
        3.2.2 人民政协思想
        3.2.3 人民民主思想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3.3.1 和同思想
        3.3.2 中庸思想
        3.3.3 仁政思想
        3.3.4 天下为公思想
第4章 人民政协界别的演进历程
    4.1 人民政协界别的生成阶段(1840-1948)
        4.1.1 合群救国思想的兴起与各界联合的实践(1840-1910)
        4.1.2 政党中心主义的确立与职业代表制思想的传播(1911-1926)
        4.1.3 国共政争与职业代表制的制度实践(1927-1948)
    4.2 人民政协界别的确立与曲折发展阶段(1948-1978)
        4.2.1 “五一口号”的发布与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1948-1949)
        4.2.2 代行人大职权期间政协界别的设置与运行(1949-1954)
        4.2.3 人大召开后政协界别的曲折发展(1955-1966)
    4.3 人民政协界别巩固与发展阶段(1978至2012)
        4.3.1 “阶级”话语的空间压缩和重塑
        4.3.2 改革开放新时期各界别整合与发展
        4.3.3 “界别”概念的提出与界别设置的不断调整
    4.4 人民政协界别快速发展阶段(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提出及对界别发展的意义
        4.4.2 专门协商机构的新定位与各界别的发展
        4.4.3 政协界别优化问题提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日程
第5章 人民政协界别历史演进的逻辑、特征与经验
    5.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三重逻辑
        5.1.1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统战逻辑
        5.1.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资政逻辑
        5.1.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社会逻辑
    5.2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主要特征
        5.2.1 宏观层面:政协界别基本结构的日趋完善
        5.2.2 微观层面:政协界别调整策略的综合运用
    5.3 人民政协界别演进的基本经验
        5.3.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5.3.2 坚持同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相适应
        5.3.3 坚持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
第6章 新时代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6.1 当前人民政协界别面临的主要问题
        6.1.1 政协界别制度的社会影响力不足
        6.1.2 政协界别设置重叠交叉与涵盖面不足
        6.1.3 政协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强
        6.1.4 政协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不健全
    6.2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基本原则
        6.2.1 处理好一元领导与多元合作间的张力
        6.2.2 处理好政治吸纳与利益代表间的张力
        6.2.3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间的张力
    6.3 人民政协界别优化的主要路径
        6.3.1 扩大政协界别的社会影响力
        6.3.2 优化政协界别设置与界别委员结构
        6.3.3 增强界别委员的身份认同感
        6.3.4 建立健全界别常态化履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
    1.6 分析框架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2.2 理论基础
        2.2.1 供给需求理论
        2.2.2 蛛网模型理论
        2.2.3 理性预期理论
        2.2.4 市场失灵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国内供给因素
        3.2.2 市场需求因素
        3.2.3 国际贸易因素
        3.2.4 制度性因素
        3.2.5 突发事件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4.2.2 H-P滤波法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5.1 引言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1 模型设定
        5.3.2 数据说明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6.1 引言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6.3.1 BEKK-GARCH模型
        6.3.2 数据说明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6.4.2 ARCH效应检验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7.1 引言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7.3.1 变量选取
        7.3.2 模式设置
        7.3.3 数据说明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7.4.1 估计方法选取
        7.4.2 估计结果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5.1 内生性分析
        7.5.2 子样本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1 引言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8.3.1 比较分析
        8.3.2 成就与不足
    8.4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新时代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问题研究 ——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的历史沿革
    (一)制度化的自发起步阶段(1949—1954)
    (二)制度化的曲折发展阶段(1954—1978)
    (三)制度化的渐进发展阶段(1978—2012)
    (四)制度化的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三、协商民主视角下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的现存问题分析
    (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协商民主视角下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的路径选择
    (一)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进一步推进的现实条件
    (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进一步推进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途径及可能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基本特征
    1.3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周围环流场低频振荡特征
    1.4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周围环流场低频振荡的传播
    1.5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
    1.6 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大气视热源计算方法
        2.2.2 季节内分量提取方法
        2.2.3 主要空间模态的提取
        2.2.4 准双周振荡强度定义
第三章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气候态及其频谱特征
    3.1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态
    3.2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的频谱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时空分布及传播规律
    4.1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时空分布特征
    4.2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位相划分
    4.3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
        4.3.1 西传
        4.3.2 东传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
    5.1 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年际变化特征
    5.2 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加班的研究现状
        1.3.2 加班的原因
        1.3.3 公共行政中形式主义的表现
        1.3.4 加班的后果
        1.3.5 解决加班问题对策
        1.3.6 文献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加班相关理论与影响因素
        2.1.1 加班的定义
        2.1.2 省直机关的定义
        2.1.3 公务员的定义
    2.2 研究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的理论依据
        2.2.1 帕金森定律
        2.2.2 彼得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加班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假设与设计
        3.1.1 研究假设
        3.1.2 调查问卷设计
    3.2 调查过程
        3.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3.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3.3.1 量表信度检验
        3.3.2 量表效度检验
    3.4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方差分析
        3.4.3 加班的原因
        3.4.4 加班的负面影响
        3.4.5 加班问题的解决对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原因分析
    4.1 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
        4.1.1 人-岗不适配
        4.1.2 供给-需求不适配
        4.1.3 部门职责、岗位性质不同
    4.2 省直机关上下级相互影响
        4.2.1 省直单位中的上级对下级具备直接权威
        4.2.2 部分下属做事的逻辑取决于上级偏好
    4.3 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4.3.1 政策贯彻层面“口号式传达”
        4.3.2 调查研究层面“走秀式调研”
        4.3.3 工作治理层面“痕迹式管理”
    4.4 公务员自身存在问题
        4.4.1 对休息权存在认知偏差
        4.4.2 抗压能力差距
        4.4.3 个体存在“本领恐慌”
    4.5 缺乏高质量的组织激励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善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问题的对策
    5.1 合理分配岗位工作量
    5.2 减少工作中无谓的“形式”和“过程”
    5.3 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
        5.3.1 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5.3.2 提高岗位履职尽责能力水平
        5.3.3 提倡科学、高效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法
    5.4 领导或上级部门带头少加班不加班
    5.5 落实现有法律法规制度要求
        5.5.1 落实现行法律规定
        5.5.2 修订完善公务员管理相关政策制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紫杉类药物概况
    1.1 常用紫杉类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1.1.1 紫杉醇注射液
        1.1.2 多西他赛
        1.1.3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1.1.4 脂质体紫杉醇
    1.2 常用紫杉类药物适应证
2 剂量密集化疗
    2.1 剂量密集化疗的由来
    2.2 剂量密集化疗的定义
3 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术后辅助临床应用
    3.1 乳腺癌
        3.1.1 周疗方案:紫杉醇(注射液)80 mg/m2(每周1次)
        3.1.2 双周方案:紫杉醇(注射液)175 mg/m2(每2周1次)
        3.1.3 强化方案:紫杉醇(注射液)225 mg/m2(每2周1次)
    3.2 卵巢癌
    3.3 肺癌
    3.4 胃癌
    3.5 胰腺癌
    3.6 头颈部肿瘤
4 紫杉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管理
    4.1 骨髓抑制
    4.2 过敏反应
    4.3 神经系统
    4.4 心血管系统
    4.5 关节痛、肌痛
    4.6 肝功能
    4.7 胃肠道
    4.8 其他
专家组成员:

(10)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工作的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模式借鉴
    第一节 流程再造理论
    第二节 以组织变革为中心的流程再造步骤
        一、实施原则
        二、实施步骤
    第三节 模式借鉴
第三章 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工作流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Y地铁公司概况
    第二节 车辆检修工作的业务流程
    第三节 车辆检修工作主要业务流程的确定依据
    第四节 车辆检修工作主要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第四章 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设计
    第一节 车辆检修工作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车辆检修工作的流程再造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车辆检修工作的流程再造的总体性目标
    第四节 车辆检修工作业务流程再造的步骤
    第五节 车辆检修工作业务流程再造组织架构的制定
第五章 Y地铁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方案效果评价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车辆检修业务流程再造的提升流程输出效率
    第二节 车辆检修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节省成本
    第三节 车辆检修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双周·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研究——以全国政协第2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例[J]. 谈火生.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
  • [2]参政党视角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D]. 李珊珊. 山东大学, 2021
  • [3]人民政协界别演进与优化研究[D]. 董鹏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4]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化问题研究 ——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D]. 马学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传播途径及可能机理[D]. 贾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8]广东省省直机关公务员群体加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凯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胡夕春,罗志国,张晓伟. 中国癌症杂志, 2019(11)
  • [10]Y地铁公司车辆检修工作的流程再造研究[D]. 叶政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双周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