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与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块奥陶系油藏为例

数字与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块奥陶系油藏为例

一、数模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奥陶系油藏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史今雄[1](2020)在《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受多期构造变形和应力场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形成多期次、多组系、多尺度断层及其相关裂缝,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形成和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论文以塔河油田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阐明溶洞分布规律、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构造应力场关系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多尺度断层和裂缝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控岩溶的发育模式。塔河油田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六期构造应力场作用,在区域上形成有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四期断层,其中四、六、七区典型单元奥陶系断层主要在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形成。断层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三组,以走滑断层为主,兼具逆断层性质,可分为Ⅱ级、Ⅲ-1级、Ⅲ-2级和Ⅲ-3级四种尺度。研究区构造裂缝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和海西晚期三期,与断层形成时期一致。构造裂缝以高角度剪切裂缝为主,裂缝方位分为北东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四组,在纵向上受岩层力学层控制。断层对其周围岩层中裂缝的形成与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尺度和不同方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区Ⅱ级、Ⅲ-1级、Ⅲ-2级及Ⅲ-3级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平均宽度分别为595 m、460 m、390 m和185 m。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分别为560 m和530 m,而近东西向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的平均宽度为380 m。不同断层部位的裂缝发育带分布也明显不同,在断层的交汇、叠置和端部等部位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分布范围更大。多尺度断层─裂缝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溶洞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断控岩溶主要有断层核型和断层破裂带型两种基本类型,其岩溶的发育程度及规模受不同尺度和不同方向断层的控制。断层的规模越大,其控制的溶洞发育数量越多,分布范围和规模越大,充填程度较低。研究区Ⅱ级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为450 m,Ⅲ-1级断层为350 m,Ⅲ-2级断层为250 m,Ⅲ-3级断层为150 m。相比于近东西向断层,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更为发育,分布范围较大。溶洞主要分布于距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断层350 m范围内,而近东西向断层控制的溶洞平面分布范围通常小于250 m。断层交汇部位、叠置部位及端部为大型溶洞的有利发育部位。建立了塔河油田典型单元奥陶系碳酸盐岩6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断控岩溶分布模式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赵晨君[2](2020)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溶洞垮塌条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油田钻井和油藏开发过程中,溶洞经常会发生垮塌。溶洞的垮塌会增加钻井的风险并严重影响油井产量。为揭示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的溶洞垮塌条件,本论文以研究区的岩芯、地震和测井等资料为基础,依次开展了溶洞储集体特征分析、岩石力学参数分析、溶洞垮塌数值模拟及溶洞垮塌条件预测四个方面的研究,最终建立了塔河油田的溶洞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溶洞垮塌的影响因素。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完成碳酸盐岩溶洞储集体的特征分析,塔河油田受地质构造和岩溶作用的影响,溶洞发育呈现极强的非均质性,在横向和纵向上分布不均衡。利用露头、岩芯、测井、成像测井和地震资料等手段可以有效的识别溶洞,表现为钻井出现放空漏失,钻时下降,井径扩大,电阻率低值,自然伽马增大,密度减小的特征。(2)完成岩石力学实验,获取了塔河油田地区的岩石力学参数:抗压强度为74.2MPa,弹性模量为36.3GPa,泊松比为0.25,粘聚力为12MPa,内摩擦角为36°。对溶洞稳定性进行理论性分析,得到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溶洞的跨度、高度、形态和岩石性质等。(3)完成溶洞垮塌的数值模拟研究,分别建立模型并模拟计算了单洞、双洞和溶洞系统的垮塌条件。对于单个溶洞,溶洞的大小和几何特征是影响溶洞垮塌条件的主要因素。埋藏深度越大,溶洞跨度越大,顶板厚度越小,溶洞垮塌的可能性越大。圆柱形溶洞最容易垮塌,立方体溶洞和球形溶洞更难垮塌。对于一个溶洞系统来说,组合方式和溶洞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垮塌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水平溶洞系统比垂直溶洞系统更容易垮塌。溶洞之间的距离越近,溶洞系统就越容易垮塌。当溶洞间距离大于溶洞自身跨度时,溶洞系统将难以垮塌。(4)完成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分别得到单洞和溶洞系统的垮塌条件计算公式和预测图版。使用钻井数据验证表明图版准确可靠。利用公式和图版,可以在油田现场快速判断溶洞的垮塌风险,有效提高钻井的成功率。

李英菊[3](2020)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作为岩溶缝洞型油藏以其过亿吨的巨大储量和区内丰富的岩溶现象而备受瞩目,但其缝洞充填特征及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该地区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本文针对目前岩溶古河道研究中存在的洞穴充填问题,基于地球物理技术对暗河的刻画,重点对岩溶古河道洞穴充填特征和充填地质规律开展研究,逐步解决制约岩溶古河道潜力评价的瓶颈,指导有效洞穴储集空间预测,最终解决塔河地区开发潜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充填物岩心描述、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化验及物性、产能数据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识别出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及化学充填相四种主要充填相,并建立相应测井相。(1)搬运型岩相为地下暗河产物,可见有小-中砾岩、钙质粉砂岩及含泥质细-粉砂岩,在测井上表现为GR中-高幅右偏、齿化或轻微齿化,CAL低幅右偏,孔隙度曲线(DEN-AC-CNL)齿化左偏;(2)垮塌型岩相角砾成分单一,其测井响应具有GR左偏、低幅齿化,孔隙度曲线右偏的特征;(3)化学充填相在岩心常见有方解石或热液成因的硅质团块,其测井响应不显着。(4)渗流充填相多充填于已发育的裂缝及角砾间的缝隙中,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渗流泥质砂、浅灰色钙质泥岩和钙质粉砂岩,不显层理,测井响应特征为GR左偏背景下指状或齿化右偏,孔隙度曲线低幅左偏。2)解剖了洞穴的充填结构。暗河洞穴多为“复层式”充填结构,常见有底部垮塌/搬运角砾+中部搬运砂岩+上部砂泥岩充填或者未充填的充填结构;非暗河洞穴多为“双层式”或“单层式”充填结构,以搬运砂岩及渗流充填为主,未充填洞穴也发育。3)建立了充填时代识别模板,灰绿色、浅灰绿色砂、泥、碳酸钙砂及其混合的充填物为掩埋期(早海西期)充填,而灰色-杂色角砾岩,角砾成份复杂,一般是建造期(加里东期)的产物。4)揭示了洞穴充填的的地质规律。(1)平面上,伴随古水动力梯度逐渐降低,搬运相在暗河下段发育频率变高、厚度增大,未充填洞穴主要在上段和中段发育;(2)剖面上,搬运相及未充填相多发育在渗流带及径流带;(3)暗河洞穴一般规模大,在径流作用下多发育搬运相,且更易垮塌,因此垮塌相、搬运相多充填于暗河洞穴,非暗河洞穴规模小,渗流相发育程度高。5)提出了洞穴的油气响应意义。洞穴充填物本身具有一定储集性,但并非奥陶系洞穴的主力储集空间;岩溶塌陷体存在,且对产能贡献较大,但垮塌作用不是产能规模的唯一因素。

姜自然[4](2019)在《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大量断裂控制了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和油气聚集成藏,地震资料上准确识别断裂是开展奥陶系断溶体油藏评价的基础。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火成岩影响了深层奥陶系断裂的准确识别。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强屏蔽和吸收造成地震资料品质差,导致中小尺度断裂不易准确识别,制约了断溶体油藏的勘探开发。火成岩岩性和厚度纵横向变化影响了地震资料速度场的精度,造成地震资料中可能出现大量地下并不存在的假性断裂,加大了断溶体油藏勘探风险。论文从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和假性断裂定量判别技术研究入手展开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的识别,基于奥陶系断裂准确识别深入分析断裂分级分段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有:(1)受火成岩对地震波的屏蔽及衰减,原始地震数据体的中、小尺度断裂剖面特征模糊且不易准确识别。本文通过断裂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正演模拟不同尺度断裂带在地震剖面的响应特征,为断裂的剖面解释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信号增强处理,并结合断裂敏感属性优选,清晰刻画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为断裂的平面解释提供组合方案。通过断裂的平剖联合解释完成顺8北区块地震数据体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2)二叠系火山岩影响了偏移速度场的准确性,造成地震资料中产生假性断裂。准确的描述二叠系火山岩的岩相展布并建立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是开展工区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顺8北缺少二叠系火山岩段录井及测井资料,以相邻顺北1三维工区的录井及测井资料类比研究顺8北火成岩。首先,通过测井曲线交会分析不同岩性火成岩的电性特征,结合岩屑录井资料标定对应的火成岩地震相。其次,以岩屑录井中的正常沉积岩,地震及测井资料中不整合波阻抗界面划分火成岩喷发期次。最后,对火成岩分期提取层间均方根振幅属性,并结合各类火成岩的地震相特征精细刻画顺8北三维工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分期岩相展布特征。(3)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研究是假性断裂精确识别的基础。从建立顺8北三维工区火成岩地质分布模型入手,利用正演模拟高速火成岩偏移速度误差、厚度变化及断裂空间位置三种情况对下伏地层断裂成像的影响,分析假性断裂与高速火成岩空间位置关系。经研究得出地震数据体中的假性断裂常形成于英安岩岩体边界正下方地层中及英安岩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处对应的下伏地层中。(4)以顺北1三维工区高速英安岩测井平均速度替换顺8北三维工区背景速度场中英安岩速度,并通过正演模拟研究高速英安岩厚度、偏移速度误差对目的层假性断距的影响,建立假性断裂垂直断距定量计算关系式,判断英安岩边界及纵向叠加厚度等值线急剧变化下方地层断裂真假,剔除经定量计算后为假性的断裂,完成顺8北三维工区奥陶系真实断裂的识别。(5)在奥陶系真实断裂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断裂带发育规模分级和断裂带力学特征分段,提出断裂带分级、分段的标准。分析顺北1井区不同级别断裂及断裂不同应力段导致的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的差异。通过断裂特征、地震缝洞响应类比,实现顺8北工区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提出了基于高速火成岩叠加厚度判断假性断裂分布位置的技术。从建立研究区火成岩分布地质模型入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奥陶系假性断裂形成原因。研究可知假性断裂平面展布形态与二叠系英安岩叠加厚度的边界及等值线密集分布区域具有相似的形态。本技术可以在奥陶系目的层众多断裂中快速判断假性断裂位置并且筛选出不受火成岩影响的真实断裂。(2)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发明专利)。首先定量建立不同偏移速度误差下的断裂假性断距值与上覆二叠系英安岩厚度的拟合关系式,其次引入邻区溢流相高速火成岩速度计算研究工区地震资料处理时二叠系火山岩段偏移速度误差范围,并带入高速英安岩边界厚度计算地震资料处理时奥陶系断裂的最大假性断距值。当目标断裂在原始地震资料断距值大于假性断距最大值即可该判断是真实断裂。论文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提高火成岩岩下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及检测多尺度断裂的地球物理技术组合,并提出了一套即使在缺少测井资料无法获得准确的地震速度情况下,仍能有效判别火成岩下伏地层中假性断裂的技术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展顺8北工区奥陶系断裂精细解释及断控油气富集评价研究。本研究形成的技术可为顺北油田奥陶系断溶体油气勘探目标的选定提供地质及地球物理依据。

曹建文[5](2019)在《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左右,由此可见碳酸盐岩储层的地位和重要性。近几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千米桥等古潜山地区,发现了一大批碳酸盐岩油气田,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岩成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这些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大多数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长时间的岩溶作用过程,储层规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深入开展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掌握古岩溶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古岩溶成因组合分析法”开展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与成因机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岩溶地貌精细刻画、古水系恢复、古岩溶发育特征、古岩溶充填及演化规律等,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认识:(1)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采用“古地貌成因组合识别法”进行古地貌恢复及精细刻画,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二级地貌单元及12个三级地貌单元。(2)利用古地貌恢复技术开展了古地表水系恢复;围绕岩溶缝洞系统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建立了基于地貌、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剖面的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古地下河系统的识别,并系统阐述了研究区前石炭纪古水文地质条件。(3)通过统计分析岩芯、测录井资料、地震剖面、充填物物性特征等基础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1)将研究区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划分为地下河、岩溶洞穴、溶蚀孔洞、溶蚀缝等4种类型,并细分为8个亚类,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地质模式;(2)研究区岩溶缝洞系统在垂向上被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带,并揭示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的垂向差异性;(3)查明了充填物类型及来源,在系统分析缝洞系统充填物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湿环境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充填模式。(4)通过对缝洞充填物开展稳定同位素、包裹体、孢粉和电子探针与能谱分析测试,结合古气候条件、岩溶作用条件等系统分析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成因机理和演化特征,研究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主要形成于海西早期,古岩溶缝洞系统经历了34个期次的岩溶作用充填。(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古地貌和古水动力角度来开展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块预测,系统总结了地层岩性、岩溶地貌特征、水动力条件、岩溶垂向分带等预测依据,对研究区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进行预测,建议对轮南11-轮古7-轮古4井区块(Ⅰ)等四个区块加强重点勘探与开发。

何成江[6](2018)在《碳酸盐岩油藏不同类型缝洞结构水淹规律及控水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极强,油藏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多样。在开发中存在不同类型缝洞结构下天然水驱及人工水驱的水淹特征及规律认识不清、不同类型缝洞结构下控水技术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本文依据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调研国内外主要类型油藏水淹规律,结合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特点,提出基于计算流体软件CFX的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和基于物理模型的物模试验模拟方法相结合的适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水淹规律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统计总结等方法明确现场实际3个不同岩溶地质背景缝洞结构油藏在天然水驱和人工水驱能量下的含水变化特征和水淹特征,为后续数值模拟和物模试验研究提供实际依据和参考;依据实际岩溶背景的缝洞结构刻画3个典型缝洞结构模型,包括风化壳岩溶模型、断控岩溶模型和岩溶暗河模型,并设计包括天然水驱和人工水驱2种能量补充方式及4个天然水驱影响因素和6个人工水驱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案,以此研究不同缝洞结构在不同水驱能量和影响因素下的水淹规律;并研究不同缝洞结构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不同缝洞结构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提出不同水驱阶段的控水方法并进行实例效果分析,控水效果明显;提出4种控水技术包括调整注采工作制度、调整注采关系、调整注采方式以及堵水,物模和数模验证控水技术可靠性较强,从而提出缝洞型油藏控水对策。本论文利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不同类型缝洞结构下天然水驱和人工水驱水淹规律研究,并结合现场实际,提出不同缝洞结构油藏的合理控水技术对策,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及高效开发此类油藏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及理论支撑。

王建峰[7](2018)在《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河缝洞型油藏是类特殊油藏,以裂缝和溶洞为主要的储渗空间,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和离散性;储层空间的尺度跨度大,从微米到数百米不等;流体的运动规律复杂,基质孔、微裂缝以及填充溶洞中的流体服从渗流规律,而溶洞和大裂缝中的流体服从空腔流规律。油藏开发经历了衰竭式开发和注水开发阶段,当前已进入了注气开发阶段。目前研究仅对缝洞型油藏的油-水两相渗流-空腔流耦合流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缝洞型油藏三相流体的渗流-空腔流动规律尚没有明确的认识。为了探索缝洞型油藏中三相流体的流动规律,研究注气开发的优化方法,提高注气开发效果并降低注气成本,本文开展了对缝洞型油藏中油-水的渗流-空腔流耦合运移机理的研究。研究将裂缝、基质孔隙、微小以作为连续介质,用DARCY公式描述其中的流体运动规律;将大尺度裂缝和溶洞作为离散介质,其中充填溶洞用DARCY公式而未充填溶洞用STOKES公式研究流体在其空腔中的流动,建立了油气水三相DACY-STOKES模型。包括四部分内容:(1)在渗流区建立油气水三相重组型缝洞双重介质模型。将溶洞分为两类:Ⅰ类与裂缝存在唯一小开口;Ⅱ类与裂缝有多个开口或者开口宽。前者与裂缝联合构成裂-Ⅰ型溶洞混合介质;Ⅱ类溶洞独立构成一类介质。模型的运动方程用双重介质油气水三相Darcy公式描述。(2)在离散介质区域,大尺度裂缝与溶洞未充填的空腔,流体流动服从Navier-Stokes方程。(3)联立双重介质模型和离散基质模型,在得到的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中,将渗流区和空腔流区分界面的切向连接条件扩展到三相,得到三相流体的 BJS(Beaver-Joseph-Softman)条件。(4)在 DARCY-STOKES 流动模型中,将渗流区和空腔流区分界面的法向连接条件修正为突面界面的连接条件模型(JPVCM),并扩展为三相流模型。在COMSOL软件辅助下,本文求解了基于三相流体JPVCM和BJS条件的Darcy-Stokes模型,并研究了塔河油田典型井组的注气机理,结果表明缝洞内流体分布主要受重力影响,最上面为气,中间为油,底部为水。空腔体内的压力梯度远远小于渗流区的值,空腔可近似于无限导流区。计算过程中,由于渗流区和空腔流区的导流能力相差数个量级,模型求解收敛性差,计算速度较为缓慢。为了提高建立模型的计算效率,实现在塔河油田数值模拟研究中的快速应用,本文根据空腔内流体的分布特征以及其超高导流特征,将空腔内的流动简化三相流体等势体模型,模型考虑了空腔形态对油气水分布的影响,故称为原形空腔等势体模型(EPC)模型。计算过程中,研究将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等效简化为三相DARCY-EPC流动模型。该模型保留了 DARCY-STOKES模型的所揭示的流体分布规律,还可以回避空腔体内的压力梯度计算,从而解决了 DARCY-STOKES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收敛性问题。与DARCY-STOKES模型需要高度精细网格模拟空腔流不同,新模型只需一个网格单元描述一个空腔体,在精度相近的条件下,显着提高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实用性。研究建立了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扩展了渗流区与空腔流动区的切向边界条件(BJS条件),修正了法向边界条件(JPVCM条件),并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高效计算渗流-空腔流耦合模型的方法(DARCY-EPC模型)。

梁泰然[8](2018)在《哈6缝洞油藏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哈6区块在其地质特征上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发矛盾逐渐暴露。油田两个递减居高不下,油田增产主要靠新井投入,导致油田稳产形势严峻,亟待采取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本文在深化哈6区块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油藏生产的特点,通过开展油藏工程评价,研究可以实现油藏合理开发的技术对策,通过制定相应的挖潜、治理对策,减缓哈6区块产量递减,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哈6区块缝洞油藏的构造解释、岩溶相带划分及缝洞储层评价等静态研究成果,结合油藏开发动态,深化了对哈6区块缝洞油藏地质的认识;其次,通过开展地层能量、产量递减、含水变化规律等生产特征的研究,结合分区带、缝洞系统生产特征,梳理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缝洞系统的开发效果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各缝洞系统的治理对策;最后通过动静结合论证井间连通性,进一步精细划分缝洞单元,开展了缝洞单元连通模式研究,哈6区块确定连通缝洞单元6组,疑似连通井组5组,为单元注水、注气挖潜奠定了基础;针对目前哈6区块的主要开发方式,对井网井距、采油速度、单井注水及单元注水的合理注入参数进行研究,制定了哈6区块单井及单元注水实施细则,从而为哈6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小垚,曾联波,魏荷花,孙建芳,史今雄,徐翔,曹东升,陆诗磊[9](2018)在《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的分布规律是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基础。系统总结了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发育模式和表征方法,并讨论了缝洞储集体的发展趋势。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在纵向上的分布存在表层、渗流与径流3个岩溶带,主要受沉积环境、流体性质、构造条件与岩溶地貌等地质因素的控制,但在不同地质背景下主控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结合缝洞储集体的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缝洞储集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岩溶模式、演化阶段、缝洞储集体系统。现阶段缝洞储集体主要分为裂缝、溶洞、裂缝—溶洞、裂缝—断层、断层—溶洞和裂缝—断层—溶洞6种缝洞组合模式。考虑到缝洞储集体的不同表征技术,主要从缝洞储集体的描述、识别与预测3个层次进行表征。阐明断裂体系对缝洞储集体发育的控制作用,建立不同构造样式的缝洞储集体发育模式,是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地质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叠前与叠后多属性联合分析,是定量预测缝洞储集体发育规律的有效手段。

李阳,康志江,薛兆杰,郑松青[10](2018)在《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中国碳酸盐岩油气田成藏模式多样、构造复杂、储集层差异大的特点,跟踪分析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开发技术攻关实践,系统总结了所形成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技术,分析了其适应性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主要形成了:(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成因机制、复杂介质复合流动机理理论;(2)以地球物理描述、离散缝洞建模方法为核心的储集体识别和描述技术;(3)自由流-渗流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及试井分析技术;(4)空间结构井网设计、变强度注水和堵水封窜为核心的注水开发和氮气单井吞吐提高采收率技术;(5)钻完井、酸化压裂增产技术。进一步实现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需要开展4个方面的攻关:(1)发展更高精度的复杂储集层描述技术;(2)研发多途径的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3)完善和发展超深层碳酸盐岩钻井、酸化压裂改造方法,大幅降低工程成本;(4)加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油气藏开发的融合,实现油田开发的智能化。

二、数模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奥陶系油藏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模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奥陶系油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断裂对缝洞型储层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4.2 储集空间类型
        2.4.3 储层类型
第3章 碳酸盐岩储层溶洞发育规律
    3.1 溶洞综合识别方法
        3.1.1 钻录井识别方法
        3.1.2 测井识别方法
        3.1.3 地震识别方法
    3.2 溶洞发育特征
        3.2.1 溶洞规模
        3.2.2 充填特征
        3.2.3 充填序列
    3.3 溶洞分布规律
        3.3.1 纵向分布规律
        3.3.2 平面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断层与裂缝发育特征
    4.1 断层发育特征
        4.1.1 断层性质
        4.1.2 断层级次
        4.1.3 断层组合样式
    4.2 裂缝发育特征
        4.2.1 裂缝成因类型
        4.2.2 裂缝发育特征
        4.2.3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断层与裂缝的相互关系
    5.1 构造及应力场演化特征
    5.2 应力场与断层及裂缝形成的关系
        5.2.1 断层形成与演化特征
        5.2.2 裂缝形成期次及时间
    5.3 断层与裂缝的关系
        5.3.1 断裂带结构特征
        5.3.2 断层相关裂缝发育带定量刻画
        5.3.3 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尺度断层─裂缝对碳酸盐岩储层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1 断层─裂缝与岩溶形成时期的匹配关系
    6.2 多尺度断层─裂缝与溶洞分布的关系
        6.2.1 断层─裂缝对溶洞平面分布的影响
        6.2.2 断层─裂缝对溶洞发育深度的影响
        6.2.3 断层─裂缝对溶洞规模的影响
        6.2.4 断层─裂缝对溶洞充填的影响
    6.3 断控岩溶发育模式
        6.3.1 断控岩溶基本类型
        6.3.2 不同构造样式断控岩溶分布模式
        6.3.3 断控岩溶形成演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溶洞垮塌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碳酸盐岩溶洞地质背景
        1.2.2 碳酸盐岩溶洞垮塌机制
        1.2.3 碳酸盐岩溶洞垮塌模拟方法
        1.2.4 研究区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认识
2 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背景
    2.3 储层特征
        2.3.1 地层划分
        2.3.3 储层物性
        2.3.4 岩石学特征
        2.3.5 生储盖组合
    2.4 油藏特征
        2.4.1 油藏概况
        2.4.2 压力与温度
    2.5 勘探开发现状
3 碳酸盐岩溶洞储集体特征分析
    3.1 溶洞储集体成因
    3.2 溶洞识别特征
        3.2.1 露头特征
        3.2.2 岩芯
        3.2.3 测井
        3.2.4 成像测井(FMI)
        3.2.5 地震资料识别
    3.3 溶洞发育分布特征
        3.3.1 溶洞类型
        3.3.2 分布规律
    3.4 小结
4 岩石力学参数分析
    4.1 岩石力学参数
        4.1.1 岩芯样品采集
        4.1.2 岩石力学实验
        4.1.3 测试结果小结
    4.2 类似岩石力学参数实验的文献查阅
    4.3 溶洞稳定性分析
        4.3.1 理论影响因素
        4.3.2 公式计算
    4.4 小结
5 溶洞垮塌条件的数值模拟
    5.1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
        5.1.1 模型的理论基础
        5.1.2 模型的计算条件
        5.1.3 模拟过程及参数设置
        5.1.4 研究内容
    5.2 单个溶洞的数值模拟计算
        5.2.1 计算结果
        5.2.2 影响因素分析
    5.3 双洞情形的数值模拟计算
        5.3.1 计算结果
        5.3.2 影响因素分析
    5.4 溶洞系统的数值模拟计算
        5.4.1 计算结果
        5.4.2 影响因素分析
    5.5 小结
6 溶洞垮塌条件预测
    6.1 单个溶洞预测
        6.1.1 预测公式
        6.1.2 预测图版
        6.1.3 前人对比
    6.2 溶洞系统预测
    6.3 工程验证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
    2.3 古地貌特征
    2.4 暗河分布
第3章 洞穴充填物充填特征
    3.1 岩溶分带特征
    3.2 洞穴充填岩相及特征
    3.3 充填相测井响应
    3.4 洞穴充填结构分析
    3.5 充填物充填时代特征分析
    3.6 取心井充填物及充填期次分析
第4章 洞穴充填物充填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充填物剖面发育特征
    4.2 充填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5章 洞穴油气储集响应特征
    5.1 洞穴充填物本身具有一定储集性
    5.2 岩溶塌陷体存在,且对产能贡献较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塔北断裂控藏的认识
        1.2.2 顺北油气勘探现状
        1.2.3 断裂带识别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1.3.1 小尺度断裂无法清晰识别
        1.3.2 地震资料存在假性断裂
        1.3.3 断裂识别技术的局限性
        1.3.4 断控油气富集规律不清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7.1 主要认识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特征
    2.2 构造特征
    2.3 断裂带成藏控制作用
        2.3.1 断裂带控储作用
        2.3.2 断裂带控藏作用
第3章 断裂精细解释技术研究
    3.1 断裂带的地震剖面识别模式研究
        3.1.1 断裂错断的地震剖面响应特征
        3.1.2 缝洞体的断裂剖面响应特征
    3.2 不同尺度断裂的平面识别方法研究
        3.2.1 信号增强处理
        3.2.2 断裂敏感属性优选
    3.3 断裂精细解释
第4章 火成岩地震识别及描述技术研究
    4.1 火成岩岩性-地震反射特征
        4.1.1 火成岩类型及其测井特征
        4.1.2 火山岩地震相特征
    4.2 火山岩喷发期次划分
        4.2.1 录井及测井揭示的顺北1火成岩喷发期次
        4.2.2 地震资料类比的顺8北火成岩喷发期次
    4.3 火成岩分期岩相展布特征
        4.3.1 顺北1三维区块
        4.3.2 顺8北三维区块
第5章 假性断裂成因及主控因素
    5.1 假性断裂成因分析
        5.1.1 火成岩速度分析
        5.1.2 断裂正演成像分析
    5.2 假性断裂主控因素
    5.3 假性断裂位置判断
第6章 假性断裂精确识别
    6.1 基于波动方程断距定量分析的假性断裂识别技术
        6.1.1 假性断距计算步骤
        6.1.2 假性断距的模拟分析
        6.1.3 假性断裂的定量判别
    6.2 顺北评2井勘探失利分析
第7章 断裂带油气富集评价
    7.1 断裂发育特征
        7.1.1 平面展布
        7.1.2 断裂分级
        7.1.3 断裂分段
    7.2 断裂带油气富集特征
        7.2.1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级控制
        7.2.2 油气富集受断裂分段控制
        7.2.3 顺8北区块油气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勘探开发简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局
        2.2.2 断裂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分布特征
        2.3.1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3.2 前石炭纪古风化壳上覆地层特征
    2.4 奥陶系沉积相特征
第三章 古地貌及古水系识别与恢复
    3.1 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恢复
        3.1.1 古地貌形态恢复方法
        3.1.2 数据来源及恢复过程
        3.1.3 古岩溶地貌识别及划分结果
        3.1.4 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特征
    3.2 古地表水系恢复
        3.2.1 古地表水系恢复方法
        3.2.2 古地表水系恢复过程
        3.2.3 古地表水系恢复结果
    3.3 古地下河系统恢复
        3.3.1 古地下河系统恢复方法
        3.3.2 古地下河系统识别指标体系
        3.3.3 古地下河系统识别结果
    3.4 前石炭古水文地质条件
        3.4.1 古岩溶流域概况
        3.4.2 古岩溶流域岩溶层组特征
        3.4.3 古岩溶流域水动力条件
第四章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
    4.1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模式
        4.1.1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划分指标
        4.1.2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建立
    4.2 古岩溶垂向分带
        4.2.1 岩溶垂向分带
        4.2.2 古岩溶垂向分带结果
    4.3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特征
        4.3.1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程度
        4.3.2 古岩溶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4.4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规律
        4.4.1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物类型及来源
        4.4.2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特征
        4.4.3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模式
第五章 古岩溶缝洞系统成因机理
    5.1 缝洞充填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5.1.1 碳、氧同位素
        5.1.2 包裹体
        5.1.3 孢粉
        5.1.4 电子探针与能谱分析
    5.2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岩溶作用机制
        5.2.1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古气候条件
        5.2.2 水动力对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的影响机制
    5.3 古岩溶缝洞系统演化特征
        5.3.1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岩溶作用环境
        5.3.2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主要时期
        5.3.3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演变特征
第六章 岩溶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
    6.1 岩溶储层特征
    6.2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依据
        6.2.1 地层岩性
        6.2.2 岩溶地貌特征
        6.2.3 岩溶发育的水动力条件
        6.2.4 古岩溶垂向分带
    6.3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结果及初步验证
        6.3.1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结果
        6.3.2 初步验证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碳酸盐岩油藏不同类型缝洞结构水淹规律及控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砂岩油藏水淹规律
        1.2.2 碳酸盐岩油藏水淹规律及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岩溶地质背景水淹特征分析
    2.1 油井含水变化特征分析
        2.1.1 油井含水变化类型分析
        2.1.2 不同岩溶地质背景油藏的含水变化特征分析
    2.2 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水淹特征分析
        2.2.1 风化壳岩溶天然水驱阶段
        2.2.2 风化壳岩溶人工水驱阶段
        2.2.3 岩溶暗河天然水驱阶段
        2.2.4 岩溶暗河人工水驱阶段
        2.2.5 断控岩溶天然水驱阶段
        2.2.6 断控岩溶人工水驱阶段
第3章 不同类型缝洞结构模型构建及水淹规律研究
    3.1 缝洞型储层实际模型构建
    3.2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构建
        3.2.1 数值模拟模型设计
        3.2.2 模型设计与建立
        3.2.3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3.3 数模物模等效验证
    3.4 天然水驱水淹规律
        3.4.1 充填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4.2 底水能量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4.3 采液速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4.4 采油井布井位置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 人工水驱水淹规律
        3.5.1 底水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2 原油性质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3 采液速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4 注水速度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5 注采关系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5.6 注采方式对水淹规律的影响
    3.6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6.1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3.6.2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第4章 缝洞型油藏控水对策研究
    4.1 现场不同注采受效阶段控水方法及效果分析
        4.1.1 注采受效初期
        4.1.2 注采受效中后期
        4.1.3 注采低效-失效期
        4.1.4 不同水驱阶段控水对策
    4.2 控水技术研究
        4.2.1 调整注采工作制度
        4.2.2 调整注采关系
        4.2.3 优化注采方式
    4.3 缝洞型油藏控水对策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缝洞型油藏注气开发现状
        1.2.2 复杂缝洞型油藏介质模型
        1.2.3 缝洞型油藏流动规律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塔河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及注气开发现状
    2.1 基本的地质特征
        2.1.1 储层地质特征
        2.1.2 流体特征
        2.1.3 压力和温度
        2.1.4 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曲线
    2.2 三维地质建模的建立方法
        2.2.1 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流程及特点
        2.2.2 保比截断法建立缝洞型油藏渗透率地质模型
    2.3 典型井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1 天然能量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2 注水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3.3 注气开发主要生产特征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塔河复杂介质模型建立方法
    3.2 DARCY-STOKES油水两相流模型
        3.2.1 渗流区的数学方程
        3.2.2 自由流动区流动方程的建立
        3.2.3 Beavers-Joseph-Saffman(BJS)条件
        3.2.4 渗流区和空腔流区界面处法向连接条件
    3.3 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推导
        3.3.1 渗流区-油气水三相重整型双重介质模型的建立
        3.3.2 空腔流区-油气水三相NAVIER-STOKES方程的建立
        3.3.3 油气水三相流BJS条件
        3.3.4 DARCY-STOKES界面法向界面条件
    3.4 基于COMSOL求解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模型
        3.4.1 油藏模型的建立
        3.4.2 基本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气水三相渗流-空腔等势体耦合模型
    4.1 缝洞型油藏渗流-空腔流模型特征
    4.2 缝洞型油藏渗流-多相等势体空腔模型(DARCY-EPC)的建立
    4.3 油气水三相DARCY-EPC模型全隐式数值求解
    4.4 油气水三相DARCY-EPC模型应用算例
    4.5 DARCY-EPC模型与等效渗流模型与计算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单元注气数值模拟研究
    5.1 DARCY-EPC模拟器插件
    5.2 单井缝洞单元注气数值模拟
        5.2.1 塔河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类型
        5.2.2 注气方式优化
        5.2.3 注气量优化
        5.2.4 闷井时间优化
    5.3 典型单元注气方式及技术政策研究
        5.3.1 单元地质及开发概况
        5.3.2 S67单元数值模型
        5.3.3 注气速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认识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哈6缝洞油藏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开发动态特征研究现状
        1.2.2 井间连通性研究现状
        1.2.3 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哈6 区块概况及开发动态特征研究
    2.1 哈6 区块地质概况
    2.2 哈6 区块开发动态特征研究
        2.2.1 产量递减规律
        2.2.2 能量保持水平
        2.2.3 含水变化规律
        2.2.4 措施效果分析
        2.2.5 开井率和开井时率
        2.2.6 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间连通性分析及缝洞单元划分
    3.1 缝洞单元概念
    3.2 缝洞单元划分方法
        3.2.1 静态连通性分析方法
        3.2.2 生产动态资料连通性分析方法
    3.3 哈6 区块井组连通性分析及缝洞单元划分
        3.3.1 井组连通性
        3.3.2 缝洞单元模式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6 区块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4.1 井网井距
    4.2 合理工作制度
    4.3 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
    4.4 单元注水技术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水提高采收率应用效果
    5.1 注水参数优化
    5.2 注水替油增油效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缝洞储集体的发育特征
3 缝洞储集体的控制因素
    3.1 沉积环境
    3.2 流体性质
    3.3 构造条件
    3.4 岩溶地貌
4 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模式
5 缝洞储集体的表征方法
    5.1 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识别方法
    5.2 不同尺度缝洞储集体预测技术
6 讨论
    6.1 断裂对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的展望
    6.2 缝洞储集体预测方法的展望
7 结论

(10)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地质与开发特征
    1.1 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历程
    1.2 油气资源分布
    1.3 油气藏地质特征
    1.4 油气藏开发特征
    1.5 开发中的特殊问题
2 开发理论
    2.1 碳酸盐岩储集层成因机制
        2.1.1 前第三系裂缝-孔隙型潜山储集层
        2.1.2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集层
        2.1.3 礁滩孔隙型储集层
    2.2 流体流动机理
3 开发关键技术
    3.1 储集体精细描述技术
        3.1.1 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3.1.2 地质建模技术
    3.2 数值模拟及试井技术
        3.2.1 自由流-渗流耦合型数值模拟技术
        3.2.2 缝洞型油藏试井技术
    3.3 深层复杂井钻完井技术
        3.3.1 高含硫气田安全-优快钻井技术
        3.3.2 超深水平井轨迹实时优化控制技术
        3.3.3 侧钻小井眼钻完井技术
    3.4 注水开发技术
        3.4.1 注采空间结构井网设计技术
        3.4.2 变强度注水技术
        3.4.3 堵水技术
    3.5 注气开发技术
    3.6 储集层改造技术
        3.6.1 大型酸化压裂技术
        3.6.2 超深长水平段多级暂堵酸化技术
        3.6.3 大规模多级注入酸压改造技术
4 挑战与发展方向
5 结语

四、数模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奥陶系油藏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油田断裂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控制作用研究[D]. 史今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溶洞垮塌条件研究[D]. 赵晨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D]. 李英菊. 长江大学, 2020(02)
  • [4]顺北油田奥陶系断裂识别及其油气评价研究[D]. 姜自然.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5]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D]. 曹建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碳酸盐岩油藏不同类型缝洞结构水淹规律及控水对策研究[D]. 何成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塔河油田油-气-水三相Darcy-stokes流动模型与应用研究[D]. 王建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哈6缝洞油藏注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梁泰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9]碳酸盐岩储层缝洞储集体研究进展[J]. 王小垚,曾联波,魏荷花,孙建芳,史今雄,徐翔,曹东升,陆诗磊.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8)
  • [10]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与实践[J]. 李阳,康志江,薛兆杰,郑松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8(04)

标签:;  ;  ;  ;  

数字与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油藏早期开发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3区块奥陶系油藏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