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旭[1](2021)在《纳米片状类水滑石及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磁性纳米材料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因磁性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它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国防军工、生物医学、公共卫生、能源、电学、存储等诸多领域。对于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寻找制备磁性纳米颗粒的高效便捷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类水滑石(LDHs)由于其特有的层状结构,在热稳定剂、阻燃、吸附、医药载体、催化以及磁、光、电等方面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其特有的结构让片层中的金属离子以独特单离子层形式存在。因此,类水滑石在制备磁性纳米材料方面具有潜力。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制备出类水滑石,例如离子交换法、焙烧氧化物复原法、共沉淀法等。这些方法经过研究者们深入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优化的反应条件,如可制备出与原始的结构相同的含不同阴离子的类水滑石、多元类水滑石或结晶度良好的类水滑石等,但个别仍存有缺陷,如制备过程复杂、需要在特定温度下实验、得到的生成物不均匀等。溶液反应法和水热反应法制备的类水滑石形状均匀,具有纳米级的片层状结构,方法简单快捷,合成的类水滑石纳米片纯度高,并且可以人为调控反应条件从而控制产物的形貌,在实验室中溶液反应法和水热反应法是制备高质量类水滑石纳米片的常用方法。本文使用含有过渡金属盐溶液CoCl2、FeCl2、Ni SO4,分别与氨水或尿素共同作为反应液,利用水热反应法和溶液反应法在铝片上直接生成了均匀的、结晶度良好的Co-Al-LDHs、Fe-Al-LDHs以及Ni-Al-LDHs纳米片,研究了其结构及形貌。讨论了在类水滑石纳米片生长的过程中,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碱液浓度、以及碱液种类的不同对生成物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使用氨水作为碱液使用溶液反应法时,纳米片之间相互交连生长,纳米片形状不规则且绝大多数的纳米片是近似垂直生长于铝基底;用尿素作为碱液使用水热反应法时,纳米片呈明显的六边形形状,并且厚度明显高于用氨水作为碱液时所得产物的厚度。研究了类水滑石纳米片的生长机理。LDHs的生长首先是由形成LDHs的晶核开始,然后使晶核继续生长为类水滑石纳米片;氨水、尿素等弱碱有利于生成形态良好的类水滑石纳米片。研究了将类水滑石纳米片置于氢气气氛下进行还原后所得的产物,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研究其磁学性质。结果表明,金属阳离子以磁性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态被还原出来,还原后得到的颗粒尺寸处于纳米数量级,大小均匀,并且具有磁性,纳米颗粒镶嵌在前驱体中且没有破坏前驱体原有的片状结构,磁性纳米颗粒在室温下保持稳定的状态,它们所具有的许多新特性会使其成为催化剂材料、磁性流体材料及磁记录材料。

娄理[2](2020)在《Sm-Co基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磁性》文中研究指明Sm-Co系永磁材料具有很好的高温磁特性,在国防、尖端武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且广泛的应用。传统Sm-Co永磁材料的磁能积已接近理论极限,且Sm、Co元素资源稀缺、成本较高,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限制。添加软磁相的Sm-Co基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具有潜在的高理论磁能积,且大量减少稀土使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块体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发展面临两个严重的科学问题:1)如何在获得永磁纳米晶织构的同时实现软磁纳米晶的尺寸、含量、分布的优化控制;2)如何弱化饱和磁化强度的提高与矫顽力大幅度降低之间的矛盾。本论文针对上述的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采用异质多相“团队式”组合构筑块体Sm-Co基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新思路,并结合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高压热压缩强变形技术,首次制备了Sm Co3+Sm Co7/α-Fe(Co)多相各向异性块体纳米晶永磁材料,该材料的最大磁能积明显高于单相Sm Co3、Sm Co7和双相Sm Co3/α-Fe(Co)、Sm Co7/α-Fe(Co)纳米晶磁体。且详细研究了制备工艺、永磁相含量以及原始铁粉形态对该类材料的微结构与磁特性的调控,详细研究工作如下:选取Sm和Co质量比为33:67的Sm-Co粉和Fe粉按照质量比74:26配合,通过机械合金化制备含有α-Fe(Co)软磁纳米晶的Sm-Co基非晶合金。然后采用应力为1 GPa、应变为78%、温度为630 oC的高压热压缩强变形,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各向异性的块体Sm Co3+Sm Co7/α-Fe(Co)多相异质纳米晶永磁材料。其中软磁α-Fe(Co)相、永磁Sm Co3相和Sm Co7相的含量分别为26 wt.%,20 wt.%和54 wt.%;α-Fe(Co)相的晶粒平均尺寸~13 nm;Sm Co7相具有(002)方向的择优取向(织构),Sm Co3相具有(0012)方向的择优取向。该磁体呈明显的磁各向异性,平行压力方向性能最佳,矫顽力为5.1 k Oe,磁能积为26 MGOe。该磁能积明显高于相应的块体单相Sm Co3(4 MGOe)、Sm Co7(18.4 MGOe)纳米晶磁体及双相Sm Co3/α-Fe(Co)(13.5 MGOe)、Sm Co7/α-Fe(Co)(20.6 MGOe)纳米晶磁体。变形量和变形温度对永磁相织构形成和磁体磁性具有重要影响。变形量从0增加到80%,Sm Co3相和Sm Co7相织构明显增强,磁各向异性明显增大;磁能积从14.4 MGOe增加到26.0 MGOe。变形温度从550 oC增加到700 oC时,α-Fe(Co)晶粒从尺寸约为9 nm变成30 nm;相组成由36 wt.%Sm Co3+25 wt.%Sm Co7+29 wt.%α-Fe(Co)+10 wt.%非晶变成90 wt.%Sm Co7+10 wt.%α-Fe(Co);磁能积和矫顽力先增后减,在630 oC获得最大值,分别为26 MGOe和5.1 k Oe。固定α-Fe(Co)相含量28 wt.%,将上述制备的多相纳米晶磁体中Sm Co3相含量从0提高到66%,Sm Co7相含量从72%降低到0,磁体的磁各向异性逐渐增强,矫顽力逐渐增加,饱和磁化强度逐渐降低,磁能积先增加后降低,在Sm Co3、Sm Co7质量分数分别为27 wt.%和45 wt.%时获得最高磁能积25.5 MGOe。这是由于上述制备条件下Sm Co3相的(0012)织构比Sm Co7相的(002)织构更容易生成。原始Fe粉的形态变化对所制备多相复合纳米晶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具有明显影响。外形为树枝状的粗晶Fe粉(以下简称粗晶Fe粉)比外形为球状的纳米晶Fe粉(以下简称纳米晶Fe粉)更容易促进球磨过程中Sm-Co相的非晶化,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变形温度630 oC,变形量75%)粗晶Fe参与制备的纳米晶磁体由α-Fe(Co)、1:7和1:3相三相组成,而由纳米晶Fe粉参与制备的磁体仅由α-Fe(Co)和1:7相两相组成。且前者具有更细小的晶粒尺寸,更高的软磁相含量,以及更强的晶体织构。因而具有更高的矫顽力4.6 k Oe和磁能积25.5 MGOe。

张忠亮[3](2020)在《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马氏体、铁纳米颗粒的高能球磨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磁性材料相较于块体材料往往表现出更为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四氧化三铁、马氏体、铁是重要的磁性材料。但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性,当尺寸较小时,表面活性较强,受内在的磁性作用,易发生团聚形成团簇,引起材料的尺寸、形貌发生变化,从而失去纳米磁性材料的相关性质,影响材料在磁学、电学、光学领域的性能表现。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一种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由于表面存在均匀的碳基质包覆减少了磁性颗粒之间的团聚,从而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复合结构的纳米磁性颗粒,不仅同时具有各个组分材料的优异特性,还能有效的发挥不同的复合材料之间的协同性能。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不仅在磁性记录介质、靶向给药、磁流体、催化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而且在能源领域、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同样有着巨大潜力。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用以制备碳包覆纳米颗粒,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能,并且能有效的控制纳米磁性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尺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有多种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如水热法、热解法、化学气相沉积、电弧放电法、轰爆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仍存在些许不足,例如制备设备较昂贵、操作复杂有风险、实验药品有毒性、颗粒尺寸不均匀、无法大规模生产等。高能球磨法是一种高效简单的制备方法,利用研磨介质之间不断碰撞所产生局部有效温度为原料化学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大批量制备理想的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高能球磨法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适合工业化生产。本论文主要开展研究内容如下:1.以硝酸铁为铁源,多巴胺和葡萄糖作为碳源,使用高能球磨法在6小时的时间制备出形貌均匀且直径大约10nm的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结果说明多巴胺与葡萄糖不仅可以作为碳源材料,同时对于Fe3+离子有着良好的还原作用。使用高能球磨制备方法,装置简单、条件温和、制备成本较低、可批量化生产、对环境友好,可以很好地弥补已有实验手段存在的不足。2.通过改变碳源物质的初始加入量,分别制备出碳包覆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碳包覆金属铁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ray)、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测试(Raman)、热失重测试(TGA)以及综合性测量系统(PPMS)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详细表征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加入多巴胺的质量的增多,依次分别形成了碳包覆四氧化三铁(Fe3O4)、碳包覆的马氏体(Martensite)纳米颗粒、碳包覆的铁(Fe)纳米颗粒。平均尺寸约10nm。并且随着多巴胺加入量的增加,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中的包覆碳在样品中的质量占比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非磁性碳的存在以及小尺寸的影响,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明显低于块体材料。3.在合成碳包覆马氏体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改变碳源物质的加入量,同步辐射XRD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了具有不同碳固溶量的马氏体。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萄糖的添加量增加,马氏体纳米颗粒中的的固溶碳量也随之增加。

罗小涵[4](2020)在《碳包覆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纳米科技磅礴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了。纳米材料由于其纳米结构而具有的独特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催化、医学、光学、机械等众多领域。纳米材料的结构决定了纳米材料的性质,而其性质又与应用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发掘纳米材料的应用潜能,找到能够有效控制合成特定纳米结构的方法迫在眉睫。纳米磁性材料作为纳米材料的重要分支,由于其纳米结构特征而具有反常的磁学性质,被应用在磁存储器件、药物靶向运输、吸波材料、气敏器件等领域。然而,纳米磁性材料的小尺寸结构,导致其表面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和表面能,粒子之间容易发生团聚,或者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同时纳米磁性材料还具有磁性材料固有的磁学性质,其纳米粒子之间存在磁耦合,这也会导致纳米粒子发生团聚。因此发展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纳米磁性材料的结构和形貌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覆法就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包覆一层保护物质,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同时包覆层上还可以负载各种官能团,进一步的增加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范围。常见的包覆材料有很多,如二氧化硅、酯类、醇类等。在众多的包覆材料中,碳在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包括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因此在本文中选用碳作为包覆材料。在本论文中以淀粉和硝酸镍为前驱体,通过近临界水热法一步合成了碳包覆的氧化镍纳米粒子。并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对比PVA和乙二醇这两种模板,实验发现用淀粉作为软模板合成的样品的碳包覆效果最好。反应前驱液中OH-离子的浓度会影响样品的包覆效果;同时水热反应的温度对纳米材料的生长至关重要。在氢气氛围中,对碳包覆NiO纳米颗粒进行退火得到碳包覆的Ni纳米颗粒。探究退火温度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同时热分析和物理性质测量系统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表明,Ni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为15nm;纳米颗粒的碳壳由无定形和部分石墨化的碳组成;其纳米粒子矫顽力比块状镍强,矫顽力与温度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其在地壳中的含量占5.8%,主要是以铁的氧化物(FexOy)和羟基氧化物(FeOOH)的形式存在。其中Fe3O4具有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在生物医学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近临界水热法一步合成FeOOH@C纳米棒,发现反应溶液中SO42-离子会影响样品的的结构和形貌。通过两步加温水热法制备得到Fe3O4@C纳米棒,发现第一阶段反应温度的不同会对样品的的形貌、结构以及磁学性质产生影响。而对得到的Fe3O4@C纳米棒进行退火处理,发现当退火温度升至673K时,样品被还原成铁。退火温度为573K时样品中含有的少量FeOOH就会转化为Fe3O4,得到较为纯净的Fe3O4,并且具有核壳结构。对得到的Fe3O4@C纳米棒的磁学进行研究,发现Fe3O4纳米颗粒的阻塞温度大于300K。

梁彩云[5](2020)在《多孔碳化硅基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雷达探测系统、精确制导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大型航空飞行器或装备系统在使用时面临极大的威胁。吸波材料可以有效降低目标的可探测信号,对提高目标的生存与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磁性吸波材料具有密度大、有效吸波频带窄、耐温和耐腐蚀性差的问题,无法满足装备在苛刻条件下长期服役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究了具有不同微观多孔形貌和孔隙率可调的多孔SiC基材料的可控制备方法,分析了多孔SiC基材料的形成过程,研究了多孔形貌、材料组成、多孔结构对材料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为多孔SiC基吸波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与理论依据。以廉价、孔壁薄、孔道结构发达的生物质茄子为前驱体,通过冷冻干燥、高温碳化和碳热还原步骤制备了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所制备的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具有生物质茄子三维连通多孔结构的形貌特点,密度在0.050-0.076 g/cm3之间。在1500℃下制备的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具有SiC纳米线填充三维连通多孔SiC结构的独特形貌。从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SiC孔壁和SiC纳米线的形成过程。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在较低的密度下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最大抗压强度为2.12 MPa,是其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模板材料的50倍。系统地研究了制备工艺、多孔结构、微观形貌对电磁波传播和衰减的影响规律。当制备温度为1500℃,样品厚度为2.0 mm时,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最小反射损失在13.0 GHz的频率下达到了-43 dB,小于-10 dB的有效吸波频段宽度为4.0 GHz。为了获得具有弹性的多孔SiC材料,以具有丰富开孔结构和优异弹性的碳纤维毡为模板,通过碳热还原反应制备了尺寸可调、易于放大、可压缩的弹性多孔SiC基毡。该弹性多孔SiC基毡很好地保留了碳纤维毡的纤维状形貌,样品密度在0.079-0.17 g/cm3之间。当反应温度为1500℃时,在弹性多孔SiC基毡的纤维孔隙间生成了大量的SiC纳米线,形成了SiC纳米线和SiC纤维相互交织的多级网络结构。分析了SiC纤维和SiC纳米线的形成过程。由于独特的多级结构特征,弹性多孔SiC基毡具有较好的弹性,当压缩应变为20%时,弹性多孔SiC基毡在卸载压力后可以完全恢复。研究了反应条件、组织结构和多孔形貌对弹性多孔SiC基毡吸波性能与压缩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高温条件对弹性SiC基毡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在常温条件下,当厚度为2.8mm时,弹性多孔SiC基毡的最小反射损失值为-60 dB。当测试温度升高至600℃时,弹性多孔SiC基毡仍具有优异的高温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失值为-14 dB,有效吸收频段宽度为3.9 GHz。为了避免传统介电-磁性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问题,以碳纳米管为碳源、醋酸钴为钴源,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Co元素掺杂的SiC纳米线。研究发现,当Co元素掺杂到SiC的晶格中之后,即便在高温环境中也能保持稳定。结合DFT理论计算,研究了缺陷结构、电子结构、磁性能对基元粉体材料电磁参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Co掺杂SiC纳米线粉体基元材料,通过造孔法制备了孔隙率在44.2%-65.6%之间的多孔SiC基纳米陶瓷。多孔SiC基纳米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压性能,最大抗压强度在9.2 MPa-15.4 MPa之间。分析了材料组成和孔隙率对多孔SiC基纳米陶瓷吸波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控材料的孔隙率可以改变材料的有效介电常数,提高阻抗匹配条件。磁性Co元素的掺杂有利于提高基元材料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进而增强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孔隙率为53.6%的多孔SiC基纳米陶瓷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厚度为1.27 mm时,在11.9 GHz频率下的最小反射损失为-45 dB,有效吸收频段宽度为2.1 GHz。

赵宇航[6](2020)在《ε-Fe2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纳米氧化铁越来越吸引科学界的重视,因为它们可观的应用前景。由于某些氧化铁相的超顺磁性、高饱和磁化值等特征以及无毒性、生物相容性等生化特性使纳米氧化铁可以被用做医学诊断、铁磁流体等医学应用。并且对磁化量子隧穿等一些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与其他的纳米氧化物相比,ε相三氧化二铁由于具有高矫顽力、电磁耦合和铁磁共振等优秀的物理性质而被广泛应用于磁记录介质、信息存储、永磁体等实际应用。因此,对于ε-Fe2O3的研究在近几年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报道。由于ε-Fe2O3的制备对于实验条件非常敏感,它只在特定尺寸表现稳定,很容易转换成ɑ-Fe2O3。所以制备ε-Fe2O3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使用反胶团-溶胶凝胶法、球磨法和浸渍法三种方法合成了ε-Fe2O3纳米颗粒。一、用反胶团-溶胶凝胶法合成ε-Fe2O3纳米颗粒。介绍了反胶团-溶胶凝胶法,制备ε-Fe2O3的反应机理,ε-Fe2O3的结构、形貌和磁性研究。从水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物质的量的比,九水硝酸铁的含量,硝酸钡的含量三个方面讨论了他们对ε-Fe2O3的形貌的影响。透射电镜图表明水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物质的量的比越大,ε-Fe2O3的颗粒尺寸越大。九水硝酸铁含量越多,ε-Fe2O3的颗粒尺寸越大。硝酸钡含量越大,ε-Fe2O3的形貌从椭圆形转换为棒型。二、用球磨法制备ε-Fe2O3纳米颗粒。通过球磨九水硝酸铁和亲水性气相二氧化硅并随后退火制备ε-Fe2O3纳米颗粒。讨论了九水硝酸铁的含量对样品产物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图比较了ε-Fe2O3的颗粒尺寸,通过综合物性测量系统比较了ε-Fe2O3纳米颗粒的磁性。该方法是合成ε-Fe2O3纳米颗粒的新的合成方法,有着操作简单、无污染、可大批量生产的优点。三、用浸渍法制备ε-Fe2O3纳米颗粒。通过浸渍技术将铁离子浸渍到二氧化硅干凝胶孔隙中,通过退火制备ε-Fe2O3。利用XRD和PPMS分析样品的结构和磁性。用TEM分析样品的颗粒尺寸。讨论九水硝酸铁含量对ε-Fe2O3的影响。浸渍法制备ε-Fe2O3纳米颗粒,原材料便宜、无毒、易获得。同时实验过程操作简单、对空气无污染。制备的样品颗粒小、尺寸分布窄、均匀分布在SiO2中。本论文以实验制备为主、表征为辅,讨论了三种方法合成ε-Fe2O3纳米颗粒的过程。并且提出了球磨法这种新的制备方法。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法大批量的制备纳米材料是现代科学和工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必然选择。

刘萍[7](2020)在《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已经逼近其物理极限,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出现会使器件功耗大幅度提升,无法保证器件安全稳定工作。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如何开发利用新材料、新原理、新架构、新器件延续摩尔定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具有原子级厚度和表面平整光滑等优势,十分有希望作为未来晶体管的沟道材料。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地从探索合成制备转向本征物理性质的调控,其本征电子结构与器件性能的关联研究仍值得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利用电子自旋作为信息载体,研究与自旋相关的输运现象,构建新型自旋电子学器件是另一种后摩尔时代的信息存储策略。二维磁性材料自被发现以来便迅速成为科研焦点,二维磁性材料在单原子层下保持自发磁化以及层数依赖的磁性特征为更多新奇物理效应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对研究低维磁性以及开发新型自旋电子器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大部分单一的二维材料仍然在器件应用方面受到限制,如何实现二维材料本征属性的调控,探索其对电学输运的影响仍然是当前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以二维材料为研究对象,实现了不同种类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表征,建立了材料的结构性质与电学输运性能的相关性。设计了同类原子掺杂合金化、表面调控等策略,对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本征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调制,并研究了其对电学性能的影响。围绕刚刚兴起的二维磁性材料,对二维体系下的磁学性能及低温磁电输运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固相反应法合成了带隙可调的、具有层状结构的MS2(1-x)Se2x(M=Mo,W)的合金材料,一系列结构表征手段证实了 Se原子的有效掺入。随着Se浓度变化,拉曼光谱出现了声子振动模式的偏移行为,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证实了通过改变Se的含量可实现光学带隙连续可调,建立了掺杂浓度与光学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基于MoS2(1-x)Se2x合金制备了背栅极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研究了 Se掺杂浓度对MoS2(1-x)Se2x合金的电子输运性能的影响。这种掺杂合金化为拓展二维材料种类和本征调控提供了新途径。(2)构建了多维度的复合结构—零维石墨烯量子点GQDs/二维WSe2复合结构,在WSe2实现了 p型电学输运增强。通过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的表征,发现石墨烯量子点的掺杂可以对WSe2薄膜的电子结构进行有效调控,成功地在p型半导体WSe2实现了高效的电荷转移,提高了其空穴密度,优化了其作为场效应管的电学器件性能,载流子迁移率表现出50倍的增长,阈值电压也大大降低。这种表面修饰为二维材料体系本征电学行为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3)利用拉曼光谱首次验证薄层反铁磁MnPSe3的磁有序存在性。厚度和温度相关的拉曼光谱从多个特征信号峰证实了原子薄层MnPSe3中的反铁磁有序:自旋有序增强的声子拉曼强度、自旋声子耦合作用引起声子频率偏移线性变化,以及在奈尔温度以下出现的单磁振子拉曼峰。并且,薄层MnPSe3奈尔温度TN几乎不受厚度的影响。这项工作为基于MnPSe3的二维反铁磁自旋电子学器件研究奠定了基础。(4)探索了铁磁金属材料Fe3GeTe2的层数依赖磁性行为,从块体的软磁材料转变到薄层的硬磁材料,Fe3GeTe2的矫顽场随着厚度的减薄而增大。基于材料层状可剥离的特点,我们制备出具有台阶厚度差的Fe3GeTe2纳米片,将Fe3GeTe2分成两个磁化方向相反的区域,使得在台阶厚度区域的磁化取向是连续变化的,类似畴壁行为。研究了横跨该台阶的磁电阻行为,发现了异常的反对称磁阻现象。不同于传统外延薄膜中畴壁与电流垂直的这一必要条件,我们发现在Fe3GeTe2纳米片中厚度台阶不是必须要垂直于电流方向。此外,结合理论计算模拟,分析了反对称磁阻的内在微观物理机制。这项工作首次揭示了二维磁性材料中样品厚度差台阶与磁输运的关联,并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先进的多阻态磁存储器。

郑燕飞[8](2020)在《稀土纳米团簇的磁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研究纳米磁性材料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人们在实验和理论计算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磁性材料可分为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其中硬磁材料的开发与磁性研究是新型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领域内的一个热门的焦点,也是深入研究基本磁学问题的良好载体。纳米磁性材料与块体磁性材料不仅性质几乎相同,而且纳米磁性材料的性质与其尺寸大小有关。研究表明,随着纳米磁性材料尺寸不断的增大,则纳米磁性材料的比表面积将不断减小,从而导致化学和物理性质发生明显的变化。由于稀土原子含有未填满的4f电子轨道,从而使得稀土原子拥有非常大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同时能让稀土原子表现出强的磁各向异性的特性,原因是稀土原子4f轨道的电子具有很强局域性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镧系(Ln)纳米结构具有满足先进器件小型化需求的潜力,比如磁性存储器中的超高存储密度,由于它们具有卓越的磁性能。然而,关于Ln系块体和最小纳米团簇结构的基本性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从应用和科学的两方面角度来看,确定它们的基态结构稳定性、磁耦合和磁各向异性至关重要。因此,对稀土纳米团簇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型光电材料和磁性材料,并将其应用于自旋电子学、高密度磁存储记录以及化学催化等高新技术材料方面。本文研究运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理论计算研究了稀土镨纳米团簇(Prn(n=2-20))和钐钴纳米团簇(Sm3Co18)的结构、电子性质、自旋轨道耦合、磁性等,然后主要考察了Pr12和Pr13两个纳米团簇结构和磁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系统的研究了Prn(n=2-20)稀土纳米团簇的结构、电子性质、自旋轨道耦合及磁性等。借助稀土Pr块体和纳米团簇磁性能的实验测量,利用DFT定量的计算了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其中自旋轨道耦合(SOC)和非共线性包含在自洽之内。我们发现Pr块体是原子磁矩内的单态反铁磁沿平面方向耦合,并表现出较强的平面内磁各向异性。在块体相位和纳米团簇中轨道磁矩对总磁矩的贡献确实非常大,负值磁性遵循洪特规则定律,然而,他们并不能解释出纳米团簇磁性振荡的实验现象。振荡行为与纳米团簇的尺寸奇偶性有关,以及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磁矩,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解释为纳米团簇内原子之间的反铁磁耦合。在Pr块体和几个纳米团簇中获得了数百毫电子伏特左右的巨大磁各向异性能,这比过渡金属对应物要大一个数量级。2、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中的广义梯度近似(GGA)和GGA+U方法计算了Sm3Co18纳米团簇,系统的研究了该纳米团簇的磁性与结构,其中U表示库仑相互作用修正。我们研究了几何结构的配置、磁性以及整个团簇的对称性,同时还研究了结构中的每个钐原子(Sm)和钴原子(Co)的磁性对整个纳米团簇磁性的贡献。使用GGA+U的计算方法对Sm3Co18纳米团簇进行理论计算,则计算结果为半金属铁磁态,是由于Sm的4f态与Co的3d态之间发生强的杂化相互作用,总磁矩的整数值对这种半金属材料性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已经对Sm3Co18团簇的自旋磁矩、轨道磁矩和自旋轨道耦合(SOC)进行了计算;我们对计算数据分析,发现Sm原子在团簇的不同位置,会出现磁性峰值的明显变化,而Co原子和Sm原子组成的纳米团簇材料属于稀土硬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呈现笼状球形的Sm3Co18纳米团簇中间Sm原子为反铁磁,并且磁性最大,使得纳米团簇的磁性增强,为研究双磁相复合纳米核壳结构材料提供更好的设计和研究思路,在磁存储材料和自旋电子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雪琪[9](2020)在《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爆轰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增加。坡莫合金作为重要的软磁材料,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纳米坡莫合金在空气当中无法稳定存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科学家们提出了用碳层包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结合了碳包覆金属纳米材料与合金材料的优点,有着区别于传统材料的巨大优势。用来制备碳包覆纳米金属材料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高压电弧放电法(Arc)、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热解法等。上述方法在碳包覆纳米材料的合成、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些方法普遍存在耗能高、仪器设备价值昂贵、无法连续合成、副产物难以分离、经济性差等问题,工业化生产前景较差,限制了碳包覆材料的实际应用。爆轰法作为一种合成方法,已经广泛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其中爆轰法合成纳米金刚石已经成功实现工业化生产,爆轰法具有反应速度快、耗能低、工艺参数简单、可大规模生产、经济性好的优点。本文分别利用炸药爆轰法与气相爆轰法进行了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制备研究,从实验分析、性能检测、理论计算等多方面对炸药爆轰法和气相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采用现代化检验测试手段X-射线衍射仪(XRD)、具有EDS能谱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仪(Raman)等,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及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采用了震动样品磁强计(VSM)、矢量网格分析仪等对爆轰产物的软磁性能和吸波性能进行了研究。对炸药和气相爆轰合成分别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其爆轰参数,并利用高速摄影验证了计算的准确性;进而结合合金相图深入探讨了爆轰法合成碳包覆纳米合金材料的合成机理。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使用廉价易得的硝酸盐类作为金属的核心供体,分别采用乙醇和萘作为碳源,调整自制炸药成分,在炸药爆轰的驱动下,在爆轰压力容器中成功合成了成分均匀、核壳结构完整的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对所合成样品的研究表明,在炸药爆轰产物中出现少量的由碰撞导致的颗粒团聚与长大现象;纳米粒子金属核心的直径随着镍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碳壳层的厚度正比于前驱体中碳元素的含量。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并且具有优良的电磁波吸收效应;碳层的包覆使纳米坡莫合金更易于表面改性,便于与高聚物均匀混合,是良好的电磁波吸收涂层材料。2)对于炸药爆轰合成,采用BKW状态方程与吉布斯最小自由能原理相结合,并且耦合合成产物的固体方程,根据爆轰的ZND模型,实现了对碳包覆纳米材料炸药爆轰合成参数的数值计算。以爆轰合成参数的计算结果为依据,结合碳金属二元合金相图对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纳米坡莫合金的包覆层中的完整石墨层,一部分是来源于爆轰波后生成的活性炭簇,在铁、镍元素的催化下形成的;另一部分则源自于金属内部析出,即降温降压时金属溶碳量下降,会析出的高度石墨化的碳层;非球型的碳包纳米合金粒子来源于合金进入固相后的粒子碰撞聚合,来不及生长成为等轴晶粒而遗留下的。3)采用预加温汽化金属有机物的方式,分别利用氢氧爆源与乙炔氧爆源在气相爆轰管中成功合成出超细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碳包覆纳米超坡莫合金、碳包覆纳米铜铁合金。合成产物整体形貌相似,具有紧密的核壳结构,粒径为10nm左右,粒径分布均匀,为鲜有局部团聚现象的超细纳米颗粒。铜铁合金在铁原子占比30%时即出现完整的石墨包覆层;对碳包覆铁镍钼三元超坡莫合金的实验表明,Mo元素以稳定碳化物形式存在,不利于改善软磁性能,说明合成碳包覆超坡莫合金时应选用Cu掺杂。4)针对气相爆轰合成的参数计算的特殊问题,推导出混合有固体颗粒物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考虑初始压力、温度对爆轰参数的影响,以C-J爆轰理论建立气相爆轰合成理论模型并编程计算,并以高速摄影实验测量爆速进行了验证。对于文中气相爆轰实验工况进行爆轰参数的计算表明,爆轰合成温度在铁的沸点(2750℃)以上碳沸点(4827℃)以下。与固相炸药爆轰合成相比较,由于爆轰合成时金属处于气态并且空间含量很低,所以更易于形成超细纳米粒子。

张国胜[10](2019)在《成分优化调控Pr2Fe14B/α-Fe型纳米复合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文中研究说明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因其理论磁能积可高达100 MGOe而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超强永磁材料。但是,实际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磁能积远低于理论预测值(通常不超过25 MGOe),主要原因很难制备出满足理论要求的微结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很难实现高软磁相含量、且硬磁相具有强晶体学织构的复合磁体的制备。针对上述科学难题,本论文以Pr2Fe14B/α-Fe型复合磁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合金成分调控,采用熔体快淬结合快速的两步高压热压缩变形技术,围绕高软磁相含量、强磁各向异性和具有良好磁性能的块体Pr2Fe14B/α-Fe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这一目标开展以下研究工作。首先以贫稀土Pr-Fe-B三元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熔体快淬技术和低温热压手段制备出完全非晶块体前驱物,利用快速的两步高压热压缩变形技术制备出了各向异性块体Pr2Fe14B/α-Fe纳米晶复合永磁体,研究了非金属元素B含量的变化对其微结构和磁性能影响。研究表明,随着B含量的增加,磁体的矫顽力逐渐增大、剩磁和磁取向度逐渐减小,并在B含量为5 at.%时制备出了磁能积为18.1 MGOe,软磁相含量超过25 wt.%且硬磁相具有一定晶体学(00l)取向的纳米晶复合永磁体。通过在贫稀土Pr-Fe-B系合金中添加Cu元素和适当调控Pr、Cu和B的比例,采用熔体快淬结合高压热压缩变形技术制备出了强磁各向异性的的块体Pr2Fe14B/α-Fe纳米晶复合永磁体,研究了各组成元素含量变化对所制备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添加有效地促进了热变形所制复合磁体中Pr2Fe14B硬磁相晶体学(00l)织构的产生,并且随Cu添加量的增加,磁体的磁各向异性、软磁相含量和剩磁同步提高。此外,稀土Pr含量的增加能够同时提高变形后所制磁体的剩磁、矫顽力和磁各向异性,而B含量的增加在提高磁体矫顽力的同时其剩磁和磁各向异性显着降低。最终我们在合金成分为Pr9Fe85Cu1B5时制备出了磁能积为21.3 MGOe,软磁相含量为31 wt.%,且硬磁相具有强晶体学取向(I(004)/I(220)=784%)的纳米晶复合永磁体。通过在贫稀土Pr-Fe-Cu-B系合金中添加Ga/Nb元素结合高压热压缩变形技术制备出了高软磁相含量、强磁各向异性和良好磁性能的块体Pr2Fe14B/α-Fe纳米晶复合永磁体,研究了Cu与Ga/Nb元素复合添加对所制备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元素复合添加弥补了单一Cu添加造成的矫顽力恶化的问题,在提高磁体矫顽力的同时其磁各向异性略有增强,并在成分为Pr9Fe85Cu1Nb1B5时制备出了矫顽力为Hci=4.63 kOe、剩磁4πMr=13.1 kG且磁能积高达27 MGOe的各向异性块体Pr2Fe14B/α-Fe复合永磁体。研究了经热变形所制各向异性块体Pr2Fe14B/α-Fe纳米复合永磁体的矫顽力机制,表明其矫顽力主要是以畴壁钉扎机制为主导的。此外,对磁体微结构中Pr2Fe14B硬磁相晶体学(00l)织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主要原因是非晶前驱物在大应力、大应变以及温度场条件下诱导硬磁性Pr2Fe14B相沿着应变能密度最低的晶面择优取向成核和生长以及磁体中存在少量的低熔点Cu2Pr合金相在变形过程中促进硬磁相晶粒的取向生长。

二、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片状类水滑石及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简介
        1.2.1 纳米材料概述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磁性材料概述
        1.3.1 磁性材料的分类
        1.3.2 纳米磁性材料简介
        1.3.3 纳米磁性材料的物理基本参数
        1.3.4 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1.4 类水滑石化合物概述
        1.4.1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结构
        1.4.2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特性
        1.4.3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制备
        1.4.4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应用及进展
    1.5 铁、钴、镍磁性纳米颗粒概述
        1.5.1 过渡金属铁、钴、镍简介
        1.5.2 铁、钴、镍磁性材料的应用
    1.6 论文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
    2.1 样品制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制备样品
    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X射线衍射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
第三章 溶液反应法生成类水滑石纳米片的合成及研究
    3.1 引言
    3.2 溶液反应法制备类水滑石纳米片
    3.3 类水滑石纳米片的表征
        3.3.1 形貌分析
        3.3.2 X射线衍射分析
        3.3.3 透射电镜分析
    3.4 实验条件对类水滑石纳米片生长的影响
        3.4.1 反应时间对生长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对生长的影响
        3.4.3 氨水浓度对生长的影响
        3.4.4 碱液种类对生长的影响
    3.5 类水滑石纳米片的生长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热反应法生成类水滑石纳米片的合成及研究
    4.1 引言
    4.2 水热反应法制备类水滑石纳米片
    4.3 类水滑石纳米片的表征
        4.3.1 形貌分析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4.3.3 透射电镜分析
    4.4 两种方法生成类水滑石纳米片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纳米片状类水滑石制备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及磁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5.3 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5.3.1 Co纳米颗粒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5.3.2 Fe纳米颗粒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5.3.3 Ni纳米颗粒的表征及磁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Sm-Co基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永磁材料概述
        1.2.1 磁性材料分类及应用
        1.2.2 永磁材料的技术参量
        1.2.3 永磁材料的发展
        1.2.4 永磁材料面临的问题
    1.3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
        1.3.1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产生背景
        1.3.2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理论模型与计算
        1.3.3 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制备方法
        1.3.4 块体Sm-Co基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样品制备
        2.1.1 氩弧熔炼
        2.1.2 高能机械球磨和压制成型
        2.1.3 高压热压缩强变形实验
        2.1.4 超高真空退火
    2.2 结构分析测量的方法和原理
        2.2.1 X射线实验分析方法和原理
        2.2.2 显微结构观察测试
    2.3 磁性能测试与分子学动力模拟计算
        2.3.1 磁性能测试
        2.3.2 分子学动力模拟计算
第3章 SmCo_3+SmCo_7/α-Fe(Co)块体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磁性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SmCo_3+SmCo_7/α-Fe(Co)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结构
    3.4 SmCo_3+SmCo_7/α-Fe(Co)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磁性
    3.5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形工艺对SmCo_3+SmCo_7/α-Fe(Co)纳米晶磁体结构与磁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变形量对多相异质复合纳米晶永磁材料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4 变形温度对多相异质复合纳米晶永磁材料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5 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硬磁相含量对SmCo_3+SmCo_7/α-Fe(Co)纳米晶磁体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始Fe粉形态对SmCo_3+SmCo_7/α-Fe(Co)纳米晶磁体结构与磁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原始Fe粉形态对机械合金化过程的影响
    6.4 原始Fe粉形态对高压热压缩强变形磁体结构与磁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马氏体、铁纳米颗粒的高能球磨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概述
        1.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磁性材料
        1.3.1 纳米磁性材料概述
        1.3.2 磁性材料的分类
    1.4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
        1.4.1 纳米复合材料
        1.4.2 碳包覆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1.5 碳包覆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水热法
        1.5.2 热解法
        1.5.3 化学气相沉积
        1.5.4 电弧放电法
        1.5.5 爆轰法
    1.6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能及应用
        1.6.1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能特点
        1.6.2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领域
        1.6.2.1 磁学领域应用
        1.6.2.2 微波吸收领域应用
        1.6.2.3 电子器件领域应用
        1.6.2.4 催化领域应用
        1.6.2.5 新能源领域应用
        1.6.2.6 医学领域
    1.7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能球磨法与表征技术简介
    2.1 高能球磨法技术简介
        2.1.1 高能球磨法的作用机理
        2.1.2 高能球磨法的影响因素
        2.1.3 高能球磨法的特点
    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
        2.2.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2.2.4 热失重分析仪
        2.2.5 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PPMS)
第三章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制备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3.3.1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
        3.3.3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3.3.4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热失重分析(TGA)
        3.3.5 高能球磨法下不同种类的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3.3.6 碳包覆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测试(PPM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碳含量及磁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
        4.2.3 实验步骤
    4.3 分析与讨论
        4.3.1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X-ray同步辐射测试
        4.3.2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
        4.3.3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拉曼光谱测试(Raman spectra)
        4.3.4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热失重分析(TGA)
        4.3.5 高能球磨法下不同固溶碳含量的碳包覆马氏体的形成机理
        4.3.6 碳包覆马氏体纳米颗粒的磁性测试(PPMS)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4)碳包覆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简介
        1.2.1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2 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特性
        1.2.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2.4 纳米材料的包覆技术
    1.3 纳米磁性材料的简介
        1.3.1 纳米磁性材料的分类
        1.3.2 纳米磁性材料的基本物理参数
    1.4 纳米磁性材料的应用
        1.4.1 磁学领域的应用
        1.4.2 电磁波吸收
        1.4.3 气敏领域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选题依据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NiO@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NiO@C纳米颗粒的制备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表征和测试方法
    2.3 NiO@C纳米颗粒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2.3.1 软模板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2.3.2 溶液中OH-浓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2.3.3 水热温度对样品形貌的影响
    2.4 NiO@C纳米颗粒的生长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C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Ni@C纳米颗粒的制备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表征和测试方法
    3.3 Ni@C纳米颗粒的表征
        3.3.1 退火温度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3.3.2 Ni@C的拉曼光谱分析
        3.3.3 Ni@C的热失重分析
    3.4 合成机理
    3.5 Ni@C的磁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OOH@C及 Fe_3O_4@C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
    4.1 引言
    4.2 测试和表征方法
    4.3 FeOOH@C纳米棒的制备及表征
        4.3.1 制备方法
        4.3.2 溶液中SO_4~(2-)对样品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4.4 Fe_3O_4@C纳米棒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
        4.4.1 制备方法
        4.4.2 第一阶段反应温度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4.4.3 样品的磁性研究
    4.5 退火对Fe_3O_4@C纳米棒的影响
        4.5.1 退火温度对样品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4.5.2 Fe_3O_4@C纳米棒的磁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多孔碳化硅基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雷达隐身原理
    1.3 吸波材料概述
        1.3.1 电磁波吸收原理
        1.3.2 吸波材料的分类
    1.4 耐高温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碳基吸波材料
        1.4.2 金属氧化物吸波材料
        1.4.3 三元层状化合物吸波材料
        1.4.4 SiC基吸波材料
    1.5 多孔SiC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5.1 多孔SiC材料的制备方法
        1.5.2 多孔SiC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5.3 多孔SiC基吸波材料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1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制备
        2.2.2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制备
        2.2.3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制备
    2.3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材料表征方法
        2.3.2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3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3.3.1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3.3.2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压缩性能表征
    3.4 生物质衍生多孔SiC基材料的形成过程分析
    3.5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吸波性能研究
        3.5.1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
        3.5.2 生物质衍生SiC基气凝胶的反射损失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弹性多孔碳材料的选择与表征
    4.3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制备与表征
        4.3.1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4.3.2 弹性SiC基毡的压缩性能表征
    4.4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形成过程分析
    4.5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吸波性能研究
        4.5.1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常温介电常数
        4.5.2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常温反射损失
        4.5.3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高温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
        4.5.4 弹性多孔SiC基毡的高温反射损失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O掺杂SiC纳米线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2.1 Co掺杂SiC纳米线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5.2.2 Co掺杂SiC纳米线的电磁参数
        5.2.3 Co掺杂SiC纳米线的反射损失
    5.3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5.3.1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制备
        5.3.2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5.3.3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压缩性能表征
    5.4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吸波性能研究
        5.4.1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电磁参数
        5.4.2 多孔SiC基纳米陶瓷的反射损失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创新点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ε-Fe2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概述
        1.2.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1.3 纳米磁性材料
        1.3.1 纳米磁性材料概述
        1.3.2 纳米磁性材料的特性
        1.3.3 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质
        1.4.1 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结构和磁性
        1.4.2 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影响因素
        1.4.3 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5 ε-Fe_2O_3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
        1.5.1 磁学领域
        1.5.2 生物医学领域
        1.5.3 高密度磁存储
        1.5.4 微波吸收材料
    1.6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样品的表征
    2.1 X射线衍射仪
    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
第三章反胶团-溶胶凝胶法制备ε-Fe_2O_3
    3.1 反胶团-溶胶凝胶法简介
    3.2 ε-Fe_2O_3的制备与表征
        3.2.1 ε-Fe_2O_3的制备
        3.2.2 ε-Fe_2O_3的形成机理
        3.2.3 ε-Fe_2O_3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2.4 ε-Fe_2O_3的磁性研究
    3.3 ε-Fe_2O_3的影响因素
        3.3.1 水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物质的量的比对ε-Fe_2O_3的影响
        3.3.2 Fe(NO_3)_3·9H_2O的含量对ε-Fe_2O_3的影响
        3.3.3 Ba(NO_3)_2的含量对ε-Fe_2O_3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球磨法制备ε-Fe_2O_3
    4.1 球磨法介绍
    4.2 ε-Fe_2O_3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4.2.1 ε-Fe_2O_3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
        4.2.2 ε-Fe_2O_3纳米颗粒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4.2.3 ε-Fe_2O_3纳米颗粒的磁性研究
    4.3 Fe(NO_3)_3·9H_2O的含量对ε-Fe_2O_3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浸渍法制备ε-Fe_2O_3
    5.1 ε-Fe_2O_3的制备过程
    5.2 ε-Fe_2O_3的制备与表征
    5.3 ε-Fe_2O_3的磁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二维层状材料概述
    1.3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
        1.3.1 TMDs的物理性质
        1.3.2 TMDs在电子器件的应用现状
    1.4 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
        1.4.1 磁阻效应
        1.4.2 反常霍尔效应
    1.5 二维磁性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二维磁性材料的种类
        1.5.2 二维磁性材料的调控
        1.5.3 二维磁性材料的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2.1 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
        2.1.1 固相反应法
        2.1.2 化学气相输运法
        2.1.3 化学气相沉积法
        2.1.4 二维材料的机械剥离与干法转移
    2.2 二维材料的器件加工
    2.3 二维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技术
        2.3.1 光学显微镜
        2.3.2 原子力显微镜
        2.3.3 拉曼光谱和光致发光谱
        2.3.4 综合物性测试系统(PPMS)
        2.3.5 探针台
        2.3.6 X射线衍射仪
        2.3.7 其他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MS_(2(1-x))Se_(2x)(M=Mo,W)合金及其物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具体过程
        3.2.3 通过XPS谱计算合金中S、Se比例的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结构、组成
        3.3.2 光学性质
        3.3.3 基于MoS_(2(1-x)Se_(2x)合金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GQDs/WSe_2复合结构的p型导电增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WSe_2
        4.2.3 石墨烯量子点(GQDs)及复合结构GQDs/WSe_2的制备
        4.2.4 场效应管器件加工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QDs/WSe_2的形貌表征
        4.3.2 GQDs/WSe_2的光学性质
        4.3.3 GQDs/WSe_2界面的电荷转移
        4.3.4 GQDs/WSe_2的场效应管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二维反铁磁材料MnPSe3的磁有序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MnPSe_3单晶样品合成以及薄片制备
        5.2.2 低温拉曼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nPSe_3的结构特征
        5.3.2 MnPSe_3的形貌、物相表征
        5.3.3 MnPSe_3的磁学性能
        5.3.4 MnPSe_3的拉曼信号与磁有序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二维铁磁Fe_3GeTe_2的制备和厚度依赖的磁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Fe3GeTe2单晶制备过程
        6.2.3 器件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e_3GeTe_2的结构以及形貌
        6.3.2 块体Fe_3GeTe_2的磁性性能
        6.3.3 Fe_3GeTe_2中厚度依赖的磁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薄层Fe_3GeTe_2中台阶引起的反对称磁阻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厚度差样品的制备
        7.2.2 理论模拟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厚度台阶引起反对称磁阻行为
        7.3.2 反对称磁阻的物理机制
        7.3.3 磁场、电流、台阶的几何结构关系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论文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稀土纳米团簇的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的简介
        1.1.1 稀土原子
        1.1.2 稀土的磁性及潜在应用
    1.2 磁性与磁性材料简介
        1.2.1 磁性理论与磁性材料的发展
        1.2.2 磁性材料分类
        1.2.3 磁性材料的研究意义
    1.3 稀土纳米团簇的磁性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的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法
    2.1 第一性原理和从头计算
        2.1.1 Hobenberg-Kohn定理
        2.1.2 Kohn-Sham方程
        2.1.3 局域密度近似(LDA)
        2.1.4 广义梯度近似(GGA)
    2.2 量子多体问题及绝热近似
    2.3 Hartree-Fohn近似
    2.4 金属磁性理论
        2.4.1 海森堡交换模型
        2.4.2 RKKY交换模型
    2.5 vasp软件简介
第3章 SmCo纳米团簇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团簇结构分析
        3.3.2 团簇磁性的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Pr块体和团簇的磁性能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子与块体的研究
        4.3.2 团簇结构与稳定性
        4.3.3 团簇的电子结构
        4.3.4 团簇的磁矩
        4.3.5 团簇的磁各向异性
    4.4 小结
第5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9)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爆轰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碳包覆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碳包覆纳米金属的合成方法
        1.2.2 碳包覆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1.3 爆轰法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3.1 炸药爆轰合成纳米材料
        1.3.2 气相爆轰合成纳米材料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本文的选题依据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炸药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
    2.1 爆轰合成设备与前驱体设计工艺
        2.1.1 爆轰合成反应容器
        2.1.2 含金属离子专用炸药的氧平衡
        2.1.3 爆轰合成专用炸药设计与制备
    2.2 炸药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表征
        2.2.1 XRD图谱与物相分析
        2.2.2 TEM照片与形貌分析
        2.2.3 Raman光谱分析
    2.3 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电磁性能研究
        2.3.1 室温下的磁性能分析
        2.3.2 样品吸波效应分析
        2.3.3 电磁参数与吸波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炸药爆轰合成参数与生成机理分析
    3.1 炸药爆轰的理论基础
        3.1.1 ZND爆轰理论模型
        3.1.2 炸药爆轰的BKW凝聚态气体状态方程
        3.1.3 爆轰反应的化学平衡方程组
        3.1.4 固体产物的高压物态方程
    3.2 炸药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状态参数计算
    3.3 炸药爆轰制备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合成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
    4.1 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气相爆轰合成
        4.1.1 气相爆轰合成实验
        4.1.2 XRD图谱与物相分析
        4.1.3 TEM照片与形貌分析
        4.1.4 Raman光谱分析
        4.1.5 室温下磁性能分析
    4.2 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三元坡莫合金探索
        4.2.1 气相爆轰合成实验
        4.2.2 碳包覆纳米三元坡莫合金样品表征
    4.3 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铜铁合金
        4.3.1 气相爆轰合成实验
        4.3.2 碳包覆纳米铜铁合金材料表征
    4.4 本章小结
5 气相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参数计算
    5.1 含固体颗粒的混合气体状态方程与等熵方程
    5.2 初始温度和压力对气体爆轰参数的贡献
    5.3 气相爆轰合成的状态参数与合成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热力学函数表
附录B. 混合物比饱和磁化强度的理论计算方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成分优化调控Pr2Fe14B/α-Fe型纳米复合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永磁材料的概述
        1.2.1 磁性材料及其分类
        1.2.2 永磁材料的磁学基础
        1.2.3 永磁材料的发展概况
    1.3 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
        1.3.1 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产生背景
        1.3.2 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理论模型与计算
        1.3.3 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块体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制备技术和存在问题
        1.4.1 各向同性块体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技术
        1.4.2 各向异性块体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技术
    1.5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前驱物的制备
        2.1.1 母合金铸锭的制备
        2.1.2 熔体快淬法制备非晶合金薄带
    2.2 热压/热变形实验
        2.2.1 热压实验过程及方法
        2.2.2 热变形实验过程和方法
    2.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2.4 磁性能测试
        2.4.1 阿基米德法测量密度
        2.4.2 退磁因子校正
        2.4.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磁性能测试
    2.5 微结构检测方法与原理
        2.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第3章 B含量对贫稀土Pr-Fe-B三元合金微结构和磁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前驱物结构表征
    3.4 变形后制得样品的微结构表征
    3.5 变形后制得样品的磁性能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分变化对贫稀土Pr-Fe-Cu-B复合磁体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Pr含量对块体Pr_2Fe_(14)B/α-Fe永磁体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4.3.1 前驱物结构表征
        4.3.2 Pr含量对块体Pr_2Fe_(14)B/α-Fe纳米复合磁体微结构的影响
        4.3.3 Pr含量对块体Pr_2Fe_(14)B/α-Fe纳米复合磁体性能的影响
    4.4 B含量对块体Pr_2Fe_(14)B/α-Fe永磁体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4.4.1 前驱物结构表征
        4.4.2 B含量对Pr_2Fe_(14)B/α-Fe纳米复合磁体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5 Cu含量对块体Pr_2Fe_(14)B/α-Fe永磁体磁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
        4.5.1 前驱物结构表征
        4.5.2 Cu含量对Pr_2Fe_(14)B/α-Fe纳米复合磁体微结构的影响
        4.5.3 Cu含量对Pr_2Fe_(14)B/α-Fe纳米复合磁体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元素添加对Pr_2Fe_(14)B/α-Fe磁体微结构及磁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Cu、Ga复合添加对Pr_2Fe_(14)B/α-Fe磁体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3.1 前驱物的结构表征
        5.3.2 变形制备的块体Pr_2Fe_(14)B/α-Fe复合磁体的性能和微结构表征
    5.4 Cu、Nb复合添加对Pr_2Fe_(14)B/α-Fe磁体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4.1 前驱物结构的表征
        5.4.2 变形制得的块体Pr_2Fe_(14)B/α-Fe复合磁体微结构表征
        5.4.3 变形制得的块体Pr_2Fe_(14)B/α-Fe复合磁体的磁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四、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片状类水滑石及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研究[D]. 刘晓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2]Sm-Co基多相异质纳米永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磁性[D]. 娄理. 燕山大学, 2020(01)
  • [3]碳包覆四氧化三铁、马氏体、铁纳米颗粒的高能球磨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D]. 张忠亮. 吉林大学, 2020(08)
  • [4]碳包覆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表征及磁性研究[D]. 罗小涵. 吉林大学, 2020(08)
  • [5]多孔碳化硅基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D]. 梁彩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ε-Fe2O3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磁性研究[D]. 赵宇航. 吉林大学, 2020(08)
  • [7]二维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D]. 刘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稀土纳米团簇的磁性能研究[D]. 郑燕飞. 西南大学, 2020(01)
  • [9]碳包覆纳米坡莫合金的爆轰合成研究[D]. 李雪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10]成分优化调控Pr2Fe14B/α-Fe型纳米复合磁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D]. 张国胜. 燕山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块体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